唐代邊塞詩的繁榮既有其時代因素,如盛唐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的繁榮,也有其歷時性的“歷史”因素,即從文學發展的演變來看,盛唐邊塞詩能成為歷代邊塞詩之冠,主要是因為它是唐詩全面繁榮的必然結果,也是邊塞詩自身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唐詩的整體繁榮提升了邊塞詩的創作水平,提高了其藝術成就。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全盛時期,共有5萬多首詩歌,近2300位作者。詩歌空前繁榮,唐詩當之無愧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其題材之廣泛,技巧之成熟,流派之眾多,體裁之齊全,對社會矛盾的深刻揭露,對人物心態的細致刻畫,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這種唐詩的整體氛圍和整體格局,極大地提高和拓展了作為唐詩重要組成部分的唐代邊塞詩的創作水平和規模。
其次,從邊塞詩本身發展的邏輯來看,邊塞詩在唐代以前就有很長的歷史,《詩經》是起源。漢朝時期,他的武功超群,不僅對當時的社會,而且對整個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由於詩歌創作的不發達,沒有留下成熟的邊塞詩,但《背頂》、《南征北戰》以及漢樂府中許多失傳的作品,如《龍頭水》、《出塞外》、《入塞外》、《關山月》等。,成了唐代邊塞詩中最常見的題材,烏孫公主的歌。建安魏晉南北朝詩歌對唐代邊塞詩的影響更為明顯,它們之間有著更為直接的關系。這首詩發展的內在邏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從建安到南北朝,詩歌創作出現了明顯的趨勢。從曹石三祖、建安七子、蔡衍琪到梁晨,越來越多的作品以舊樂府為題,謳歌參軍邊塞、描寫邊塞艱辛、抒發夫妻感情,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壹個重要的題材領域。壹種描寫邊塞戰爭生活的詩歌傳統正在形成。這壹傳統的形成無疑是歷史意識的產物,是漢代治理西北邊疆的輝煌和對外戰爭的勝利與建安至南北朝四百年大分裂大動蕩的慘痛現實碰撞而產生的心理積澱。人們渴望恢復漢朝的“秩序”。隋唐統壹時代,國力極其強盛,邊疆工作突出。最終,這種歷史意識和社會心理真正被發揚光大,邊塞詩在南北朝詩人的努力下繁榮成熟。他們的數量、內容和生動的經歷都是上壹代人無法比擬的。僅從數量上看,
據粗略統計,《樂府詩集》和兩晉南北朝《三國誌》中收錄的隋代以前與邊塞生活有關的詩歌有180多首。而唐代壹個朝代的邊塞詩,基於全唐詩及其外編的不完全統計,有近2000首。可見,唐代邊塞詩的成就是對前人學習、繼承、發展和創新的結果。
第二,詩歌主題的傳承。這壹時期邊塞詩的各種題材,如描寫胡境內的生活情景、大漠草原風光、塞外酷暑嚴寒、參軍報國之誌、軍中苦樂體驗、思念女性之悲,在唐代邊塞詩中都有充分的表現。如《樂府詩集》中收錄的六朝九人以“龍頭水”為題的文章有12篇,基本主題有二:壹是從軍回鄉的思想,如梁元帝、、徐陵、張的文章;二是報國家之恩,如和顧。唐人寫的7人8文,思想藝術都有所發展,但基本主題與六朝相同,可見其傳承關系。
第三,詩歌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傳承。唐代邊塞詩大量抄襲前代樂府舊詩,多為魏晉南北朝人的作品。唐人也有發展和創造的東西,比如前後從進堡到出堡的變化,從苦寒之旅到前後苦寒之旅,從苦熱之旅到熱海之旅,從難去到難去又難去, 並由前代詩“從軍有苦樂”發展為“從軍有苦樂”,這是基於前代歷史事件的取材。唐代邊塞詩中的詞語和詩歌意象例子比比皆是,如隴水泣、天山飛雪、大漠黃沙、枯白草、塞外紫、三海玉清、旌旗連綿、鑼鼓喧天、北風馬、雙虎插虹等 ...這就是表現手法的傳承。魏晉南北朝的詩大多是歌頌漢事的,唐代很多邊塞詩也用漢語比喻唐朝。他們借用了很多漢朝邊疆的戰爭故事和典故,比如施樂冉彥,自告奮勇南越,綁了馬大宛,打算伐樓蘭,在北海舉行祭祀,修烏孫...這反映了壹種創造性的傳統。當唐人充分吸收消化這壹詩歌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從思想藝術上把表現邊塞部隊生活的詩歌推向極致時,宋代雖有追隨者,卻未能開辟出超越唐人整體的新境界。因此,唐代邊塞詩的輝煌成就是歷史連續性和不可重復性的體現。
參考資料:
1
嚴羽。倉華。詩歌評論
2
貞觀政治家和政權
三
杜甫。回憶過去
四
元傑。簡進士第三
五
杜甫。喝八仙的歌
六
洪邁容齋隨筆與續篇
七
舊唐書玄宗集
八
高適。九曲詞
九
孟浩然。把陳奇送到西部軍隊。
10
李白。尚李詠
11
楊炯。楚賽
12
辭別都督,往蜀中赴任
13
高適。別東大
14
整個唐朝。第214卷
15
新唐書王伯傳
16
整個唐朝。第214卷
17
李白與韓景洲的書
18
老唐舒高石磚
19
整個唐朝。第325卷
20
《新唐書·選舉誌》
21
楊炯。參軍。
22
王維。少年絞刑
23
高適。賽瞿霞
24
岑參。派李副大使去廣西。
25
整個唐朝。第233卷
26
全唐語。第330卷
27
舊唐書《哥舒翰傳》
28
李世民《地經》十序
29
李世民。祁智京三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