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的三月三是什麽節日?相信隨著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很多人都聽說過南寧的三月三,屬於廣西的壹些少數民族。那麽南寧的三月三是什麽節日呢?
南寧三月三是什麽節日1廣西農歷三月三是什麽節日?
三月三日在廣西
三月三歌會、歌圩節、歌婆節或歌仙節等。廣西壯族三月三日是以歌唱為主要活動的祭祖節日,故又稱歌圩節、歌坡節或歌仙節。三月三日是壯族祭祖的日子。在這壹天,所有的壯族家庭都會帶著準備好的祭品,如肉,蛋糕,香燭和紙橫幅,到祖墳前祭拜他們的祖先。安排祭品,表示敬意。
據說這是為了紀念壯族歌手劉三姐。當時,劉三姐有著洪亮的嗓音和優美的歌喉,被提升為歌仙,受到人們的喜愛。
而有錢人卻討厭她唱歌諷刺有錢人沒心沒肺,揭露他們剝削壓榨百姓的罪行。劉三姐上山砍柴時,將她推下懸崖摔死。莊家思念,在三月初三墜崖時舉行歌圩,逐漸形成了三月歌圩節。
三月三本來是壯族祭祖的日子。在這壹天,所有的壯族家庭都會帶著準備好的祭品,如肉,蛋糕,香燭和紙橫幅,到祖墳前祭拜他們的祖先。安排祭品,表示敬意。按照壯族的傳統習俗,給祖先的祭品要就地食用,不能帶回家。這樣,莊家人吃完祭祖的祭品後,就在歌圩開始了對唱活動。
莊家管歌圩叫歌圩,意思是在野外唱歌。這種活動春秋兩季都會舉辦很多次,3月3日這壹次最為隆重。
後來,歌圩節演變成青年男女唱歌、摸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的活動。這壹天,壯族男女在山坡、草坪、打谷場上唱著山歌,互相對答。二重唱的內容非常廣泛。各年齡層的人都參加二重唱,但最活躍的是青年男女的情歌對唱。他們以歌為友,以歌傳情,以歌抒情,隨編隨唱,靈活多變。壹些優秀的二人轉歌手在歌圩中找到了合適的人,從而使壹年壹度的歌圩節成為壹場比賽歌曲和選擇配偶的節日活動。
三月三廣西會做什麽?
三月三習俗
五色糯米飯
節日前,每家每戶都準備了五顏六色的糯米和雞蛋。人們采集紅蘭草、黃米花或梔子、楓葉、紫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制成紅、黃、黑、紫、白糯米。相傳這種食物是贏得仙女們的欣賞後流傳下來的;有人說,這是對宋仙女劉三姐的祭祀。吃了這種飯,人就旺了,健康了。
搶煙花
農歷三月初三和秋收後,廣西壹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協會自發組織了搶花炮活動。
每隊有8人參加搶花炮。球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沖刺等方式沖入對方的電池。,並把煙花放入樂譜。規則與西式橄欖球相似,故稱“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煙花”是壹個鐵環,直徑約5厘米,用紅布或紅綢包裹。比賽場地壹般設在河堤或山坡上,人數和隊伍不限。每槍必搶,第三槍結束。
扛壹根桿子
揮桿是壹項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壹個莊家人都是在大廳裏表演的演員。女子動作輕盈婉約,男子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戲堂’寄托了壯族人民對豐收的渴望。
扁擔的舞蹈形式有二人轉、四人戴花、多人戴花等。舞者多為偶數。表演者手握扁擔,圍著板凳或翻米槽,有節奏地敲打板凳,有時還互相擊打扁擔。
南寧三月三是什麽節日?三月三歌會。
“三月三”是壯族壹年壹度的山歌聚會,所以叫三月三歌會,也叫歌圩。
許歌是壯族人民創造和喜愛的壹種傳統娛樂形式。它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唱歌,所以取名許歌。歌圩流行於壯族地區,春秋時期歌圩最為興盛。春季歌會壹般在農歷正月初四、初七、二月十九、三月三、三月五、三月十六舉行。秋歌會大多在8月15日,
它將在九月九日和十月十日舉行。此外,還有壹些不定期的歌會。三月三歌會是壹個春季歌會,也是壹年中最隆重盛大的歌會。參與人數沒有固定,從壹兩千到壹萬多不等。
歌會活動通常持續三天。位置是固定的,如圩田、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壹般選擇離村子不遠的空地和山坡。參加歌會的人主要是未婚男女,但也有其他人和附近的各族人民。
三月初三上午,三三兩兩的青年男女盛裝打扮,帶來五色米、紅綠蛋等喜慶食品,女青年還帶著手工制作的繡球到指定地點慶祝歌會。
歌唱的內容非常豐富,壹般集中在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理想的追求上。此外還有歷史、生產、風俗、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生活常識等方面。二重唱的形式壹般有男女個人二重唱和男女團體二重唱。
具體來說,有見面歌、邀約歌、碟歌、新歌、情歌、誓言歌、送別歌等等。壯族青年能唱好,出口成歌。優秀的歌手,知識豐富,思維敏捷,二重唱流利,歌聲甜美洪亮,悅耳動聽。除了表達對歌曲的喜愛之外,青年男女還可以拋繡球、摸雞蛋來選擇配偶。除了二重唱,還有煙火表演,
表演、舞龍、舞彩鳳、唱歌采茶、詩歌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三月三歌會不僅是盛大的民族節日,也是青年男女公開交往和選擇伴侶的活動日。
其民族的、多樣的節日內容和形式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智慧、理想追求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組織好歌會活動,無疑對發現和培養歌者、加強民族團結、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南寧的三月三是什麽節日?3.廣西壯族最流行的三月三習俗。
1,情歌
三月三歌會是青年男女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歌會,方圓幾十英裏內的年輕男女都會聚集在歌會上。這個年輕人在歌手的指導下和他喜歡的女孩對唱。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觀光歌”,觀察尋找對手,遇到意中人就唱會邀之歌。如果女方感興趣,她會同意的。男青年又唱起了詢問歌,彼此有了交情,唱情歌,做情歌。歌詞都是即興的,脫口而出的。
如果姑娘認為眼前的青年才俊和才藝都得到了滿足,她會趁別人不註意,悄悄把懷裏的繡球送給對的人,“他”會用手帕、毛巾等物品還回去,然後歌聲會更甜,於是她會點秦晉的好。
在二重唱之前,劉三姐的偶像被所有人擡了壹周。人們在三月三歌會上為她祈禱給她唱歌的天賦,為大家祝福。人們已經崇拜完了仙女劉三姐,他們爭先恐後地打開嗓門,相互歌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老少在這場歌會中度過了不眠之夜。
2、繡球之戀
許歌的繡球花是女孩們在節前制作的手工藝品。制作工藝精美,全部為絲織工藝品:十二片花瓣連成壹個球體,每片花瓣代表壹年中的某個月份,繡有該月的花朵。有些繡球花做成正方形和多邊形。繡球花裏填滿了豆黍或棉籽。球用絲帶連接,墜絲穗和裝飾珠,象征純潔的愛情。
傳說中,壹個貧苦家庭的兒子阿迪愛上了靖西縣舊州古鎮的鄰村女孩阿秀。阿秀在趕集時被鎮上的壹個惡少吸引住了。他想和阿秀結婚,而阿秀威脅要殺死他。
流氓們賄賂了政府,判了阿迪死刑,把他關在地牢裏,等著秋天來問罪。哭瞎後,阿秀開始為阿迪縫制繡球花。針紮破了他的手,血流到繡球花上。9981天後,繡球完成了。
阿秀用賣掉珠寶的錢和家裏的積蓄買通了獄卒,並見到了飽受折磨的瘦骨嶙峋的阿迪。阿秀從他身上拿出繡球花,戴在阿迪的脖子上。
這時,奇跡出現了,只壹瞬間,阿秀、阿迪和他的家人消失了,當他們醒來時,他們正躺在壹座美麗富饒的山腳下,遠離魔鬼。後來,阿秀和阿迪結了婚,生了壹兒壹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花的由來。
3.摸雞蛋
雞蛋是把煮熟的雞蛋染成各種顏色來傳達感情的東西。小夥子拿著歌圩裏的壹個雞蛋去摸姑娘手裏的雞蛋;如果女生不願意,拿著雞蛋不要碰。如果她想,就讓男孩摸。雞蛋裂開後,他們吃雞蛋,雞蛋播下了愛的種子。現在摸蛋有“摸,摸好運”的意思。
4.演奏銅鼓
廣西壹些少數民族歷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時敲銅鼓的習慣。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的壯族每年三月初三、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的瑤族過節。南丹的瑤族舉行喪葬祭祀,南丹鮑忠的苗族在過春節或逢年過節時敲鑼打鼓進行慶祝或哀悼。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它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還被用作傳達戰爭信號、陪葬祖先和驅邪的工具。壯族人民有在婚喪嫁娶、喬遷新居、重大節日時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成為壯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壯族地區流傳的銅鼓,壹般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下,由四個小夥子敲著,作為伴奏。前面有壹個很大的皮鼓,是壹個老鼓手雙手拿著棍子敲的。他是這個舞蹈的主要演員。他壹邊打鼓壹邊跳舞,有正面打、擡腿打、轉身、轉身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變快,舞步靈活敏捷。
另外兩個男生,壹個左肩扛著竹筒,右手拿著竹簽,敲著竹筒手舞足蹈,另壹個戴著雨帽,為鼓手扇風手舞足蹈。他們三人相互共舞,與自然相協調。場面熱烈,氣氛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