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淡化社會背景,用線性結構沿題作詩,強調內容的關聯性。在處理詩歌的基本元素時,他使景物主觀化,個人感情隱藏在意象和趣味之間,並以敘事為主,穿插場景。
他經常用虛擬的手段在藝術上創造山水、物事,表達詩人含蓄典雅的情懷,向往自由閑適的精神境界,以新的形象啟迪某些價值,實現“詩之美”的追求。這是黃區別於其他詩人的藝術特色。
黃庭堅把“俗”作為自己詩歌的高標準,而要達到這壹水平,他強調多讀書。只有“胸中有萬卷書”,才能“下筆無俗”。
黃庭堅強調多讀書,並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主要有三層意思:壹是努力學習,廣泛吸收前人壹切好的東西,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和發展。
二是作為壹種學問的積累,以增加詩歌的內涵和意蘊,力求脫俗。第三在於主觀素養和氣質的培養。只有培養壹種以儒家基本精神為基礎,脫俗而獨特的氣質,是“善”的,才能寫出“脫俗”的詩。
黃庭堅最著名的詩學主張之壹“點石成金”,其實與他的主觀修養有關。他在《答洪菊之父》中說:“古之能文者,真能陶冶萬物。古字雖入書法,猶如靈丹妙藥,點石成金。”這段話常被認為是指抄襲古語,所以主張抄襲抄襲。
其實黃庭堅借用了道家的術語,用鐵來比喻壹切經過修煉的東西,用金來比喻悟道後的成品,用魔來比喻詩人的主觀思想和精神修養,所以他的意思是優秀的詩人善於外物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