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長沙賈誼故居
劉長青
賈誼被流放到這裏生活了三年,幾千萬代人的悲劇。
我在秋草中尋找人類存在的痕跡,在寒冷的森林中看夕陽緩緩傾斜。
中國人有壹個小小的想法,妳希望平淡的湘江能理解妳嗎?
這些荒涼的水域,這些沈默的山,當妳來了,像我壹樣,那麽遠?!
詩歌解讀
我被貶了職,在這裏生活了三年,但留給楚客的悲傷卻是長久的。獨自在秋草裏尋人,只能在冷林裏看夕陽。漢文帝雖是賢明君主,但為人刻薄忘恩負義,湘水無情。向他致敬誰能知道?樹葉在孤獨的山川中飄落。我可憐妳無緣無故來到這個遙遠的地方。
翻譯
賈誼被貶到長沙,在那裏只住了三年。千代人,長留壹片悲楚。
古人走後,我獨自在向秋的草叢中發現痕跡;老房子蕭條,冷清的森林披上了晚霞。
漢文帝雖是賢明之主,但禦恩太薄,湘水無情。有人知道屈原是對他的贊頌嗎?
寂靜的江山,壹草壹木搖落的地方,可憐妳,為何來到這偏僻的地方?
詞語解釋
居住地:居住地。
初可:指賈誼。
我在秋草中尋找人類存在的痕跡,在寒冷的森林中看夕陽緩緩傾斜。
這兩句意思是詩人走後踩著秋草獨自去找賈誼的家。秋天的樹林裏,只有夕陽斜照,空寂無人。《秋草》《冷林》《人去樓空》《夕陽》渲染老宅壹片荒涼景象。“夕陽西下寒林”是當年賈誼的處境,也是今天劉長卿的處境。“空觀”這個詞非常現實地表達了無奈的痛苦和挫敗感,讓人同情。
做出贊賞的評論
劉長卿“只是犯了壹個錯誤,被感動了兩次”。從這首詩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中被認為是蘇州常州郡太尉第二次被貶長沙的時間。在貶謫途中,詩人走訪賈宅,想到賈誼的遭遇,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抒發自己的心情和苦悶。這首詩哀怨當下,抒情含蓄,壹波三折。
這是壹首優秀的唐詩。詩的內容與作者的流放生涯有關。公元758年春(唐肅宗至德三年),蘇州常州郡太尉被貶為盤州南壩郡。第二次是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理八年)到公元777年(大理十二年)的壹個深秋,因為被誣陷,輾轉到了淮西的鄂越,被貶為周目司馬。從這首詩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中第二次來到長沙,正值秋冬之交,正好符合詩中的節日。
壹個深秋的傍晚,詩人獨自來到長沙賈誼故居。賈誼,漢文帝年間著名政論家,被權貴所謗,任長沙太傅三年。雖然被召回京城,但無用武之地,抑郁而死。類似的經歷讓劉長卿懷古,深受感動,於是唱起了這首有節奏的詩。“在這裏,妳度過了三年的流放,在楚萬年哀悼。“《在位三年》只在《永恒》中結束,留下了悲傷。上下句意思相連,反應緊湊,給人壹種壓抑、沈重悲傷的感覺。“這個”字指的是“賈”活得晚”,像鳥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來就是不安的,用它來比喻賈誼的失意也是恰到好處的。”“楚客”是生活在楚地的客人,象征著賈誼的身份。“悲”字貫穿詩末,奠定了全詩憂郁的基調,既契合了賈誼的人生,又暗示了劉長卿自身被放逐的悲慘命運。
“我能在秋天的草地上找到妳的足跡嗎,或者只是穿過荒涼樹林的斜陽?."對偶句是圍繞著題目中的“國”字來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和《夕陽》渲染了故園的荒涼風光,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又不得不“獨尋”,壹種仰慕和孤獨的感覺油然而生。既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情況,更是李唐之際危急形勢的寫照。
如果連好的文帝都是鐵石心腸,妳還能指望遲鈍的河湘會理解妳嗎?從賈誼看到的細細的項鏈,隱約與自己有聯系。造句時註意壹個字“有道”,壹個字“猶”。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如此厚道。那時,昏昏沈沈、無能的唐代宗當然不會感激劉長卿。劉長卿壹次又壹次的倒下是必然的,是坎坷的。這就是所謂的“字裏行間”。
詩人對當今皇帝的影射壹波三折,手法相當巧妙。然後,他大筆壹揮,寫下了“妳能希望遲鈍的湘江理解妳嗎”的對聯。這個也挺微妙的。湘水無情,流去多年。楚國的屈原怎麽會知道,幾百年後,賈誼會來湘水岸邊吊唁自己;西漢賈誼沒有想到,劉長卿會在近千年後遇到蕭瑟秋風來悼念他的地盤。後來者之心,不能恨古人下到地上來聽,世上無人能懂。詩人是真心尋找知音,抑郁無怨,消極行為的心情是很感性很真實的。
“這些荒涼的水域,這些沈默的山脈,當妳像我壹樣,如此遙遠?!"讀這句對聯裏的句子,仿佛劉長卿就站在讀者面前。他在屋前徘徊,暮色漸深,群山變得更加寂靜。壹陣秋風掃過,黃葉紛紛落下,在幹草上狂舞。這幅夕陽下的頹廢畫面,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境。象征著當時國家的沒落局面,與第四句中的“夕陽”相得益彰,增添了詩的時代氣息和情感色彩。“君”既指賈誼,也指劉長卿本人;“憐君”既是對別人的憐惜,也是對自己的憐惜。“什麽是世界末日?”可見兩人本不該被流放到天涯海角。這裏的言外之意是:妳我都是無辜的,為什麽要受這麽重的懲罰!這是對強加給他們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指責。讀到這個問題的結尾,我仿佛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悲傷的嘆息。
詩人與賈誼被貶謫的經歷在心理上的聯系,使他眼中的風景充滿了蒼涼與蒼涼。脾氣暴躁,深感人才之不幸,與賈誼融為壹體。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看是講古代的,實際上是著眼於現在,著眼於當下。字裏行間處處都有壹種詩人的自我,但這些並不那麽暴露,而是非常微妙。詩人善於把自己的生活經歷、悲傷和激動巧妙地融入詩的意象中。壹波三折中略帶諷刺,給人壹種警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