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新月社的詩歌理論是誰提出的?

新月社的詩歌理論是誰提出的?

1926年4月,心悅社聞壹多、徐誌摩創辦《晨報詩刊》,倡導“詩的格律形式”,無疑糾正了早期新詩的散文化缺陷,營造了重建新詩形式的氛圍。而聞壹多所說的“格律”是英文形式的翻譯,特指“視覺格律勻稱,語句均勻”,“聽覺格式有音階,平仄有韻”?只是。雖然中外詩歌在視覺和聽覺上有相似之處,但漢字方塊字有其獨特的組織結構和審美特征,更容易引起詩歌的視覺建築美,並表現出與字母文字不同的語境方式和操作程序。聞壹多倡導的“新格律”並非如某些評論者和教科書所說的“中國古代詩歌傳統與外國詩歌形式的結合”。縱觀當時詩聖、詩刊中流行的四行“豆腐幹詩”,包括被視為“新格律”範式的《死水》,很難說體現了中國詩歌的“格律”,更談不上與漢語詞匯的詩化方式融為壹體。光圖有著整齊的詞句排列,卻缺乏提煉詞句的時間,不可能構建出中國詩歌意義生成系統的優化結構和詩意空間。這種不能充分發揮中國詩歌在聽覺和視覺上的特長的“格律”,難免有從西方國家翻譯成漢語的嫌疑。朱自清評論“他們本想創造中國的新詩,卻不知不覺被寫成了西方的詩”?只是。當然,他們的壹些作品,比如聞壹多的《壹句話,拿回去》,徐誌摩的《告別劍橋》,《偶然》,施安娜拉等。,自然流暢地切入現代中國音樂的節奏,在擺放順序上尋求變化,避免刻意追求對等對應的詞所帶來的停滯感。?

在新月派的新格律實驗中,朱湘的作品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現代詩歌的特點。這位對西方詩歌風格和詩歌規律有著深入研究的詩人,有著鮮明的民族語言意識,有意識地探索古典歌詞和民歌的形式結構之美。比如《采蓮歌》就是來源於六朝駢散和江南民歌。搖籃曲、化妝化妝歌、春風、月亮之旅等。是將現代英國格律體和歌謠體與中國民歌相結合而創作的歌謠,音節起伏,節奏優美,構成了方塊字整體對稱排列的形式美(建築美)。如何放大漢語“新格律”的詩意空間?還在探索過程中。如果說徐誌摩的《永別康橋》創造了壹個附加了人類自由精神的“康橋世界”的意味深長的音樂境界;那麽朱湘的《有墳》《廢園》等文章,在某些情感和靈魂的深層展示中,營造了壹個極具張力的詩意場。這對中國傳統詩歌形式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新月派作為“第壹次壹群人聚在壹起做壹個真誠的實驗來寫新詩”,客觀上溝通了詩人對新詩這壹中國藝術形式的關註,影響了壹代人的創作。30年代中期,林庚的四言詩、九言詩,以及他對線條、節奏、口語的追求,也體現了現代漢語的特點,有人稱之為“現代絕句”。?

十四行詩作為壹種從西方傳入的特殊格律體,受到許多詩人的喜愛和嘗試。而早年加入沈重學會的馮至,才是真正能切入現代漢語音節和詩法,並做出優秀實驗的人。他的《十四行集》並沒有嚴格遵守傳統的十四行詩格律,而是主要利用十四行詩的結構特點,恰當地融合了中國古典詩歌格律的有益元素,旨在追求現代漢語音節和語調的自然,體現出濃郁委婉的東方抒情風格。在詩意表達上,雖然明顯受到裏爾克的影響,但他完全從自己的藝術經驗出發,用含蓄含蓄的中文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馮至的十四行詩不是壹般的移植和模仿,而是不同詩歌語言之間的轉換,是西方十四行詩的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