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歌苦,無知己。”
杜甫不同於李白,李白在世時名滿天下,杜甫死後100多年才為人所知。他的“死後重生”,源於韓愈、白居易等文人的賞識和推崇。杜甫詩歌對新樂府運動的文學思想和李商隱的詩歌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後來受到王安石、蘇軾、陸遊等人的崇拜,文天祥甚至把杜甫的詩作為愛國的典範。
“我是大家閨秀,有很多老師。”
杜甫出身書香門第,信奉儒家,有為官傳統。他是當時著名詩人杜的孫子。7歲開始寫詩,15歲成名。也許這樣的早期智慧也註定了他以後的人生不會那麽順利,他的詩風是沈郁的,悲壯的,憤慨的。
“喝狂歌過空天,誰狂妄?”
杜甫和李白年輕時相識。當時兩人都在漫長的旅行路上徘徊,“詩意的棲居”大概也不過如此。“詩人聖人”遇到“詩人仙子”,喜出望外,狂飲狂歌,互相討論,但很快就告別了。
“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
20歲以後,杜氏家族的祖上和所有保留了中國人傳統觀念的人都走上了“為官壹任,品學兼優”的必經之路,但他多次政治應試失敗,不得不留在被稱為“歌舞升平”的故都長安。在此期間,他不斷為有權勢的人提供服務。為了走上仕途,他連續六年參加科舉考試,沒有任何成績。就這樣,他直到多年後安史之亂前的壹個月,才得到壹個小小的職位。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苦悶,他深深體會到普通人的疾苦。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政治諷刺詩,如《車店》、《兩為道》、《第壹次登船》、《最後壹次登船》、《從北京到豐縣的五百字》等,還有大量千古傳誦的名言警句。在此期間,他寫了大約100首詩。
"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它們的悲傷."
44歲時,杜甫開始流亡,正值安史之亂的高峰期。杜甫在國難期間創作了許多詩歌,並因此在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長安失陷後,他去靈武投奔肅宗,不料半路被俘虜,半年後得以脫身。就這樣,他告別了長安。壹系列事件加深了杜甫對世態炎涼的認識,寫出了《春望》、《北伐》、《三官》、《三別》等有價值的名作。後來,他對仕途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他辭職了,又開始流浪。
“天下大亂運河小,少女問風。”
與許多傲慢的詩人相比,杜甫是平易近人的。他寫了許多贊美愛情的詩給他心愛的妻子,贊美她高貴而聰慧的美麗。他愛他的孩子,經常和他們壹起玩。他熱愛他的鄰居,寫了許多幽默生動的友誼詩。他是壹個有愛心、心胸寬廣的人。
“有千千萬萬寬敞的樓房,天下窮人皆大歡喜,風雨如平靜山?”
杜甫生命的最後十壹年,寫了1000多首詩,是他詩歌創作最偉大的時期。他欣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筆,善於捕捉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最簡潔生動的句子表達出來。
同時,這壹時期也是杜甫悲劇人生中最貧困的十壹年。他在四川生活了八年,在他生活了五年的成都仍有他建造的茅草屋。後來他在湖南湖北漂泊,在船上度過了相當多的時光。和他的知音李白壹樣,他偉大的靈魂終於在充滿靈氣卻又有點傷感的水面上升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