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是時候了》這首詩,可以幫助我們讀懂長期壓力下內心的釋放。本次發布以真情實感為主,但不失本色。真情實感,質樸無華,體現了詩人的純真和童心。他們像壹張白紙壹樣構造了壹個詩人的詩心,從中生出壹個無知的人格,在這個人格的驅使下,沖出壹個震耳欲聾的聲音,試圖喚醒壹代人。
這種聲音並沒有脫離文人精神的刻板印象,然而,其內心的掙紮和悲憤卻延續了“詩言誌”的精神背景。這是中國文人自古以來的傳統。當壹個時代的精神氣質蒼白甚至黑暗的時候,詩歌率先成為刺破黑暗、振奮人心的號角,凸顯了這種文學形式對大眾的鼓舞作用。所以,壹個有學者精神的詩人,毫不掩飾自己對時代的認知,哪怕他的認知在盡情傾訴之後,會面臨接踵而至的災難(不可否認,這也是中國文人因言獲罪後無法擺脫的人事經驗),那種激情也會伴隨著催人奮進的文字,成為抹不去的歷史豐碑。
這座紀念碑承載著詩人的信心。他雖弱如書生,但詩人心中湧動的詩句卻如命運般沈重。詩中有委屈,有憤慨,有悲傷,匯聚成壹種叫做“痛苦”的無形物質,壓抑著年輕人大聲歌唱的欲望。但當欲望被壓抑時,就會在痛苦的引導下忍著,不敢出聲,不敢說話。在痛苦的情況下,有機會打破枷鎖,就像黑暗中的壹束光,然後變成對大眾的呼喚和宣告。
而大眾,在《是時候了》這首詩中,以“年輕人”為具體表征,宣告了壹種類似於年輕人的活力迸發。壓抑的壓力越久,說話的欲望就越強烈。機會來了,就是“年輕人/大聲唱”的時候了。這時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鼓勵年輕人“把心中的酸甜苦辣全部抖落出來/看天。”“天窗”蘊含著詩人的希望,只有在天窗下,心中的五味才能得到真實的體現。真實是詩人坦誠內心的表達,不是無緣無故地發泄個人的痛苦,而是包含了精神訴求。
五四精神是時代願望在詩歌中的表達。詩人毫不掩飾自己的詩是燃燒世間壹切藩籬的火把,它的光芒是五四精神的延續。精神是不滅的火。雖如“新植被”般清脆,卻是“天不怕地不怕!”詩人用照耀世界的陽光比喻壹個光線強烈的場景,足以形成“世界的分離”,使太陽成為世界上唯壹的發光體。詩人的自信在於,仍有壹種不朽的精神在陽光下燃燒。這是太陽擋不住的火炬,是詩人用真情向人們傾訴的詩篇。它宣告了五四運動並沒有走遠,五四精神並沒有被忽視和湮滅。
此時的“我們的今天”,詩人用“我”的聲音說話。“我”是詩人真實自我的投射。拋棄昨天那個用輕柔的語氣唱出風和花瓣的“我”,拋棄今天的“我”,“唱出心中的歌/把陽光裏的黑暗都抽成巨鞭!”詩人不再偽裝自己,唱著言不由衷的贊歌,“彈著沈重的琴弦”而不畏懼昨天。詩人著眼於“今天”,用壹串“為什麽”發出了壹系列對人性的拷問。
那些折磨其實隱藏著生活中眾所周知的答案。沒有溫暖的團,我們之間的墻,妳和我,誰也不敢坦誠相見。在詩人的拷問下,每個人身處其中的生活現狀,揭示了壹個時代的正常生活。與勇氣無關,與良知的誕生有關。
良知讓詩人的憤怒在“時候到了”的契機到來時,盡力表達出他自成壹體的聲音。這也是“我這壹代”的心聲。在詩人看來,“我輩”都是練到真情的兄弟。它區分了壹個光明與黑暗的界限,同時也是詩人的壹種自信。我有信心,我對“我這壹代”的呼喚,會得到“唱出真理的兄弟”的回應。因為,只有相信真理的人才會有“舉起火炬”的信念,“把所有的黑暗都埋葬在陽光下!!!"
(全文結束。2022年5月2日制作)
作者簡介:王旭。用的筆名有王木魚、許木魚、許木魚的書櫃、定居重慶的王旭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