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寫三首關於風景的古詩(春夏秋冬)。

寫三首關於風景的古詩(春夏秋冬)。

柳枝抒情詩

朝代:唐朝作者:何

碧玉裝扮成壹棵樹,掛著壹萬幅綠綢掛毯。

我不知道是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但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壹樣。

簡要分析:

這首詩的前三句都是關於柳樹的。第壹句“碧玉飾樹高”講的是整體,說的是高柳飾碧玉。第二句“萬縷青絲掛毯垂下”講的是柳枝,說下垂的柳枝如萬條彩帶,凸顯其溫柔之美。第三句“我在想”——問自己;“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壹樣。”-自己回答。這壹問壹答是從威洛到春風的巧妙過渡。據說剪下這些嬌嫩的柳葉,當然能剪出鮮綠的花草。它象征著春天的自然活力和創造力。這首詩通過贊美柳樹,謳歌了春天的無限創造力。

-

拂曉送劉子芳出凈慈寺。

朝代:宋代作者:楊萬裏

畢竟西湖的景色和六月四點的不壹樣。

第二天荷葉無限藍,荷花顏色各異。

贊賞:

“西湖的景色畢竟和六月的四點不壹樣”,第壹句看似突兀,實際壹句大氣。雖然讀者還沒有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的美,但他已經可以從詩人令人驚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句話仿佛脫口而出,是大驚喜後最直觀的感受,從而強化了西湖的美。果然“第二天荷葉無限藍,荷花顏色各異。”詩人用壹種“藍”和壹種“紅”來突出荷葉和荷花對人們視覺的強烈沖擊。荷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空相連。氣象磅礴,既描寫了荷葉的無窮,又渲染了天地的恢弘,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蓮花”相映成趣,使整個畫面絢麗生動。全詩清晰流暢,突出的是先寫感受。

詩人六月停西湖送別友人林子芳,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表達了對友人的深情。詩的開頭,詩人說,西湖六月的景色和四點鐘的不壹樣。這兩首樸實無華的詩,表現出西湖六月的景色與其他季節不同,足以令人留戀。接著,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為讀者描繪了壹幅紅綠相間的美妙畫卷:美麗的荷花在燦爛的陽光下更加艷麗。這篇短文的轉換雖然跌宕起伏,但並沒有突兀的感覺。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壹個令人回味的藝術情境。

隱喻意義

這首詩中的“終究”二字,表現了楊萬裏的急切。“西湖”是指西湖所在的南宋都城臨安。“六月中旬”指的是朝廷。詩中第二句“風景與四季不壹樣”的意思是在朝廷任職與在其他地方任職不同。“天”和“日”都是指皇帝。“下”有“下到”。

-

丘塞克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秋光用銀蠟燭畫了壹幅冷屏,對著螢火蟲揮舞著壹把小扇子。

日序夜涼如水,坐看牽牛和織女的家。

(爭議:躺著看牽牛花和織女星。)

贊賞:

前兩句已經描繪了壹幅深宮生活的畫卷。在壹個秋夜,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幕上的畫面增添了幾分暗淡冰冷的色彩。這時,壹個孤獨的宮女正用小風扇拍打著四處飛舞的螢火蟲。“拿壹把小扇子撲向螢火蟲”是壹句很含蓄的話,包含了三層意思:第壹,古人說爛草變成了螢火蟲,雖然是但螢火蟲總是誕生在草墳中間荒涼的地方。現在,女仆住的院子裏還有螢火蟲在飛,女仆生活的淒涼可想而知。第二,從女仆拍打螢火蟲的動作,可以想象出她的孤獨和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撲打螢火蟲來消遣她孤獨的歲月。她用小風扇拍打著螢火蟲,突然似乎想趕走包圍著她的孤獨和寂寞。第三,宮女手中的小扇子是象征性的。風扇本來是夏天用來納涼的,秋天就沒用了。因此,秋扇在古詩中常被用來比喻棄婦。相傳韓城公主班婕妤遭趙讒謗,失寵後住在長辛宮,寫了壹首歌:“新裂,明如霜雪,剪成相思扇。”善良沒有出路。“這種說法可能不可信,但後來詩歌中出現的團扇、秋扇,往往與失寵的女性聯系在壹起。比如王昌齡的《龍心秋辭》:“掃帚開金宮,使團扇飄流”,王健的《宮中戲弄》:“團扇,團扇,美人病遮臉”

第三句“日序夜涼如水”。“日階”指的是宮殿裏的石階。“夜冷如水”寓意夜已深,寒意襲人,該進屋睡覺了。但宮女依然坐在石階上,仰望著天河兩岸的牛郎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天帝每年在七夕渡河時嫁給他探望壹次,以喜鵲為橋。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看了佩妮織女很久,深夜不想睡。這是因為佩妮·韋弗的故事打動了她的心,讓她想起了自己不幸的人生經歷,也讓她向往真摯的愛情。可以說她所有的擔心都在這第壹眼。

梅余省說:“像目前這樣,有說不完的意見,然後才是最終目的。”(見六壹詩)這兩句話正好可以說明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壹三句描寫風景,把深宮秋夜的景色非常真實地呈現給讀者。“冷”字作為動詞使用,很有氛圍。“這很耐人尋味。詩中雖無壹句抒情,但哀愁與期待交織的宮女復雜情感溢於言表,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女性的悲慘命運。

-

江雪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

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江雪中釣魚。

贊賞:

這是壹首有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壹。寫於他流放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了壹個安靜寒冷的地方。在讀者面前,有這樣壹幅畫面: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壹葉扁舟和壹位老漁翁在冰冷的江面上獨自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的東西:天地是如此純凈而寂靜,壹塵不染而又寂靜無聲;漁夫的人生是如此的崇高,他的人格是如此的超然。其實這是柳宗元出於對當時唐朝沒落社會的痛恨而創造的壹種想象中的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人物,恐怕更加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想具體描述的東西很簡單,但它只是壹只小船,壹個戴著蓑衣和笠的老漁夫。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遺余力地用壹半的篇幅來描寫它的背景,把背景做得盡可能廣闊,幾乎到了無限的程度。背景越寬,主要描述對象越突出。首先,詩人用“錢山”和“萬景”這兩個詞,襯托出下面兩幅“獨劃船”和“獨釣魚”的畫面。“沒有。接下來的“孤獨”“獨立”這兩個詞,平淡無奇,毫無吸引力。其次,山上飛的鳥,路上走的人,本來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最壹般化的形象。但是,詩人把它們放在“錢山”和“萬景”下面,加上壹個“絕”和壹個“絕”字。

所以,下面兩句竟然是靜態描述。因為它們被置於這種絕對安靜、絕對無聲的背景中,在畫面中顯得精致、活潑、漂浮、活躍。也可以說,前兩句本來就是陪襯的眼光。按照壹般的理解,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就可以勾勒出壹個輪廓。然而,詩人就是不這麽做。這個。背景的每壹個角落都被放大了許多倍的特寫鏡頭清晰地解釋和反映出來。越細越詳細,就變得越誇張。後兩句本來是詩人有意突出的對象,結果用了長鏡頭,縮小了很多倍,給讀者壹種空靈透明,看得見摸不著的感覺。只有這樣,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出作者渴望展現給讀者的崇高而超然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遙遠感的形成,主要是作者在全詩末尾加了壹個“雪”字,與“江”字連在壹起的效果。

用具體細致的方法描繪背景,用遠距離的畫面描繪主體形象;精細的和極度誇張的概括在壹首詩中錯綜統壹,這是這首山水詩的獨特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