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簡述“永明體”新體詩的主要特點及其代表詩人?

簡述“永明體”新體詩的主要特點及其代表詩人?

類別:文化/藝術> & gt文學> & gt小說

分析:

永明是齊武帝(483-493)的年號。當時,圍繞著漢武帝次子蕭形成了壹個龐大的文學群體。當代稍有才華和名氣的人,都被竟陵府網羅了。其中最著名的有蕭炎、沈約、謝朓、王戎、陳驍、範蠡、任芳、陸述,合稱“竟陵八友”。八友之壹的和小的密友都是音韻學專家。他們把四聲的知識運用到文學創作中,創立了四聲八病理論。謝朓、、範蠡等人也積極參與了這種新詩風的創造,使古典詩歌向格律詩的演變發生了關鍵性的轉折。《南史·呂雉傳》說:

、陳、調、瑯琊以氣推樞紐,汝篇善解音韻。比如所有文字都用宮商,用四聲作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不同,兩句之內,角號不同,不能增減,世稱“永明體”。

大致說來,永明新體詩的音律要求五言詩以兩句為基本單位,壹句之內,層次與水平交錯,兩句之間,層次與水平相對。諸如此類。另外,要求避免平頭、上尾等八音缺陷,即“八病”論只不過“八病”的規定過於嚴格,當時的人們並不能完全遵守,後來的八股詩也沒有將“八病”全部避免。永明體除了四聲八病的講究,還有壹些書寫習慣。比如空格的長度,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通常在十句左右。由此發展,律詩的八句也形成了壹個固定的框架,除了第壹對和第二對以外,大部分都在中間使用對句,這成為後來格律詩的公式。

音律的運用首先是在五言詩的範圍內。大致到了陳朝,五律基本成熟,然後唐人更加細致地完善,定型。七言詩的合法化主要完成於唐代。同時,駢文、辭賦也受到影響,出現了講究排比和諧的現象,但沒有詩歌那麽嚴格。整體而言,齊以後的詩文因用韻求新變,更為嚴謹優美。

音律論之所以被提出和應用,直接原因是大部分詩歌已經脫離了歌唱,需要從語言本身去追求音樂美。但不僅僅如此。由於對音樂性的重視,他提出了“好詩之美如彈丸之流”(《南史·王允傳》引謝朓),開始糾正晉宋以來文人詩歌語言過於艱澀沈重的缺點,轉向清新流暢。因為難詞即使在音韻上符合要求,也因為閱讀上的障礙,達不到流走的實用目的。而且由於新體詩篇幅有限,過去那種肆意排場,盲目展示才識的寫作風格是不允許的。作為壹種流行趨勢,即使不是新體詩,雜沓的問題也逐漸少了,簡潔明了的作品也開始多了起來。這是壹個影響深遠的變化,對梁、陳詩歌的語言風格影響很大,直至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