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滿族歌舞有什麽特點?

滿族歌舞有什麽特點?

滿族是中國北方的壹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長白山東部、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

滿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滿族最早的祖先。漢代稱“樓”,南北朝稱“布吉”,隋唐稱“洪”,遼、宋、元、明稱“女真”。

16世紀後期,以女真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新的* * *同構,這就是滿人。

滿族在歷史上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時,滿族先人派使者到長安見隋文帝。隋文帝給使者很多賞賜,讓他為他跳舞。使者和隨行人員跳著舞,跳得很美。

莫宏的女真後裔有這樣的習俗:女子成年後,要歌唱自己的身世、美貌和技藝,以便尋找伴侶。努爾哈赤部落興起後,也繼承了滿族歌舞的傳統。

努爾哈赤時期,滿族舞蹈逐漸融入戰役內容,全軍披上練兵習武的戰袍,是滿族先民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的體現。

在節日、慶典、婚宴、遠征、凱旋、生日和祭祀時,滿族人應該盡情地唱歌跳舞。

滿族歌舞按類型可分為祭祀歌舞和宴飲喜慶歌舞;按規模和性質可分為宮廷和民間歌舞。

滿族信奉薩滿教,在舉行祭神、祭天、祭祖等重大儀式時,都采取歌舞的形式。薩滿是歌舞的主角。在跳神的過程中,薩滿腰上系著鈴鐺,手裏拿著鼓,穿著戲服和裙子,隨著神器的聲音起舞。

祭祀用的歌曲有沈清調、北燈調、跳波波神調,舞蹈有喪鐘舞和銅鏡舞。祭祀時載歌載舞,表達崇敬、贊美和祈禱。

宴席歌舞是指主要在宴會或喜慶場合表演的歌舞。這種舞蹈場面變化多端,主要是“野舞”,又稱“野舞”。

宮廷歌舞出現在節日、遠征、凱旋、慶典、宴會和許多其他宮廷活動中。有的是滿族皇室貴族娛樂,有的是專業演員表演。清代入關後,除了其傳統的歌舞外,都接受了歷代沿襲下來的禮樂制度。

滿族民間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或稱扭秧歌、秧歌。

滿族歌舞中,芒市舞最具代表性。

傻是滿語“馬克”的音譯,即舞蹈。吳,人,在《顧寧寶塔略》壹書中記載:

滿族民間歌舞稱為“芒市”,包括“芒市”和“芒市”。兩個人互相跳舞,其他人拍手唱歌,每壹句都是在新年或慶祝的時候。在祠堂裏,儀式以男子漢的姿態進行。

芒種舞多在除夕和喜慶日表演,壹袖在額,壹袖在背,兩人壹組盤旋起舞,也有人拍手歌唱,伴有鼓聲。

進入宮廷後,芒市舞由自娛舞蹈變為表演慶典舞蹈,改名為“青龍舞”,場面壯觀,規模宏大。有琵琶、三弦、西琴、箏等樂器伴奏的樂手60余人,歌手0余人,舞蹈演員數十人。

“魯莽舞”的服裝有嚴格的規定。伴奏者穿帶石青金生日的豹皮袍,伴奏者穿帶繡袍的豹皮袍,舞蹈者穿黃色彩繪皮罩、黑色羊皮罩、宮廷服飾等。,並且戴著各種面具做騎馬射擊。

東海芒市是芒市的壹個重要舞蹈。東海指的是遼寧寧古塔的廣大區域,這裏曾經是古代女真族的聚居地。

東海莽舞原本是民間宴飲中不可或缺的舞蹈,又稱“十八式”,產生於1000多年前。它最早產生於民間,傳入宮廷後,成為紀念祖先、贊美皇帝產業的盛宴和舞蹈。

舞蹈內涵豐富,主要表現女性織網捕魚、男性狩獵、出征殺敵等場景。男女分別以鼓、鈴、白綾起舞,表現了與怪蟒搏鬥的情節。最後,男男女女跳舞慶祝豐收。

表演中,生動的十八式令人驚艷,十式由起跑、劃水、穿線、吉祥步、單馳騁、雙馳騁、怪蟒出洞、大小龍、大馬戲9個不同的舞蹈段組成。九折不僅是壹個整體,也是壹個單獨的條款。

十八式是18基本動作。包括手勢、腳姿、腰姿、肩姿、轉身姿勢和趨勢、鼓姿。

十八式是芒種不同段落和動作的名稱。

比如“拍水”、“穿針”就是模仿釣魚、織網的動作。《怪蟒出洞》的動作特點是:施術者左右兩臂握拳,從額頭向下環繞,雙腳“向前壹步”,極有可能引蟒出洞。“鼓勢”,表演者持鼓前進或後退,右手持鞭擊鼓。舞步獨特,場面很大。

表演中,女子的“吉步”、“穿針”、“揉太陽穴”等動作穩健優美,而男子的“單奔馬”、“雙奔馬”等騎蹲姿勢則常年生動。

過了壹會兒,“怪蟒”從洞裏出來了。它代表了魔鬼般的反抗力量,被團結勇敢的人所殺,體現了正義戰勝邪惡的偉大力量。

所有的舞蹈都是豪放的,男如鷹,女如燕,矯健輕盈,抒情,尤其是“壓地”、“馬步”、“鷹步”等聳肩動作,更是凸顯了滿族豪放的性格。

巴拉芒舞,又稱“野人舞”,是壹種極其原始的舞蹈。滿族的壹個分支——巴拉人,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牡丹江西部的張廣才嶺山區,從事狩獵,清朝中後期定居,保留著每年春天祭天、祭山的習俗。薩滿跳完後,青年男女表演這種舞蹈直到深夜。

巴拉芒舞充分反映了古代滿族原始先民對自然、生命和繁衍的崇拜。據說所有的舞者都是赤膊上陣,穿著豹皮裙,手拿鈴鐺,女人穿著柳條裙表演。

舞蹈動作豪放狂野,給人以充沛的精神活力和原始先民的美感。舞蹈共有八個階段,現在流傳下來的有“開門紅”、“滿堂紅”、“兩點鼓”、“全陣容”、“享火樂”等五個階段。

除“芒市舞”外,滿族民間舞蹈還有“李贛大媽舞”、“童子舞”、“秧歌”、“薩滿舞”。

秧歌是壹種傳統的民間群眾歌舞,尤其是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時,每個村子都組織秧歌隊在四面八方表演。表演者常有各種服飾,或文人,或老年男女,歌舞交替。滿族的這種歌舞,男女老少都喜歡。

滿族秧歌在遼寧撫順非常流行,俗稱“韃子秧歌”。

滿族秧歌是滿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是在吸收漢族等其他民族舞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具有火辣、剛健、粗獷、熱情、豪放的特點,是滿族民間舞蹈中最流行、最受歡迎、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滿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之壹。

撫順滿族秧歌風格獨特,表演生動。它繼承了唐代渤海國的民間舞蹈《踏錘》和晉末女真、清代滿族的民間歌舞《莽撞》。舞蹈中有“韃靼官”、“克裏吐”、“拉棍”、“傻子”等各種造型。

人物生動有趣,表現了滿族先民英勇善戰的民族風情,以及遊牧民族善騎射、戰鬥勞動的民族風情。

滿族秧歌中的揚、蹲、盤、跺、蕩、顫等動作極大地豐富了滿族秧歌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充分展示了其豐富的藝術特色,極具民族和民間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