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節奏之美與移情——讀《論美的書信》第七章有感

節奏之美與移情——讀《論美的書信》第七章有感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字母》第七章中,從節奏、移情、內仿三個方面闡述了生理學的美學知識。讀到這裏,會產生* * *。

?王先生說:“節奏是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壹體藝術——音樂、舞蹈、歌唱所共有的元素”,節奏不僅存在於藝術作品中,也存在於人的生理活動中。”“藝術家用音調和節奏表達應該表達的思想和興趣,觀眾從這種音調和節奏中體驗或感染那種思想和興趣,從而引起共鳴。”本文還引用了李白的《蜀道難》和韓愈的《聽妙師彈琴》兩首詩,從節奏的角度來欣賞李詩歌的突兀與跌宕。朝鮮詩歌的變化多種多樣,對比鮮明。

?說到節奏,我不禁想到小時候村裏有人蓋房子夯地基的時候,總有壹個主唱站在中間,壹群壯勞力扛著壹個大石輥,壹起唱:“掛,喲,掛,喲,掛——”不管長還是短,都充滿了節奏,特別有力量。熱鬧的勞動場面給人印象特別深刻。

我們在給學生講解古詩詞的時候,往往是從節奏之美的角度去欣賞,尤其是在指導背誦的時候,會通過聲線的抑揚頓挫來表現詩詞內容和情感的美。但有些人為了突出自己的感受,會故意用特別高的聲音表達壹種沖擊力。記得有壹次去上課,壹個老師充滿激情。在十幾分鐘的微課中,聲音像是在喊,卻讓人覺得沒有吸引力,只是因為缺乏節奏感。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評價的,“不放松,就什麽都幹。”

?節奏之美不僅體現在聲音上,比如教學生寫作文時,在穩定的敘述中也要有精彩的高潮,這樣故事才能引人入勝,風景才能凸顯。

?所謂“移情”,就是人在全神貫註於壹個物體(自然或藝術作品)時,忘掉了物體,達到了物與物的同壹性,把人的生命和趣味“投射”或轉移到物體上,使無生命的、有趣的外物仿佛有了人的生命活動,原來只有物理的東西也出現了人的感情。

?中國詩詞中有很多名句表現出感同身受,比如李白的“相見恨晚,唯有敬亭山。”杜甫《落淚何處有,孤鳥吟悲》蔣燮《幾峰苦,黃雨》秦觀的“仿佛春日孤亭關,杜鵑落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人們在詩歌中常用的壹種藝術手法。陶淵明只愛菊花,周敦頤只愛荷花,鄭板橋喜歡竹子,林和靖喜歡梅花,這些都把“我的味道”和“物的味道”統壹起來了。

?同理心往往有無意的模仿。比如妳專心看壹場球賽,就會不自覺地舉起手臂投籃,專心欣賞壹場武術表演,偶爾還會想做兩下。聽別人唱到動情的地方,自然會跟著節奏哼幾聲。這些都是審美體驗導致的模仿動作。所謂“美人之美,美人之美,美人與* * *”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