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解讀傑弗裏·韋斯特的新作《七定律標度》

解讀傑弗裏·韋斯特的新作《七定律標度》

精扣物理識別原因,縮放從來沒有糾正過這個身體。

節奏可以稍微跟隨指數,熵的增加是無奈的,也是有害的。

小城的步伐更從容,大國的口碑在創新。

浩瀚的悲傷和熾熱的沈默壹樣,最後落葉歸根。

65,438+0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傑弗裏·韋斯特(Geoffrey West)等人發現,簡單的數學規律支配著壹個城市的各種屬性——財富、犯罪率、步行速度和城市的其他方面都可以從壹個數字計算出來:城市的人口。通過展示原理,他闡述了生物與企業的相似性規律。

橫軸是歐洲百萬城市人口,縱軸是平均步行速度。無論人們生活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人們每天都要花壹個小時走路,但在大城市,人們要走很多路,所以他們需要走得更快。

同樣,哺乳動物的心跳次數也遵循這種近乎線性關系的簡單規律。無論是能活75年,體重幾十噸的藍鯨,還是體重只有2克,最多能活3年的小倉鼠,都固定在15億左右。血液流向毛細血管的速度也是固定的。如果太快,血液中的氧氣就不能完全輸送到細胞。這種恒定的血流速度決定了心臟每分鐘的跳動次數。從而決定不同大小動物的壽命。同樣的邏輯,回到細胞層面,DNA修復的機制在不同的動物身上是壹樣的,人體內的細胞每七年就會徹底更新壹次。在更新細胞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在DNA中積累壹些復制錯誤,這就決定了每個個體都會走向衰落。但是,為了延緩錯誤的系統性積累,目前已知的有效方法是節食。熱量少了,含有錯誤的細胞的容忍度就會降低。

根據Geoffrey West的公式,城市中所有可測量的社會經濟變量,從專利數量到人均收入,都遵循大約1.15的指數增長。這個索引的大小很有趣,因為它大於1。這意味著,如果壹個人生活在百萬人口的大都市,與50萬人的城市相比,他會多做15%的專利,多賺15%的錢(而且附近會多15%的餐廳,多15%的商標)。

這種相關性也存在於學歷、工作經歷、智商等方面。"這個神奇的等式解釋了為什麽人們會湧向大城市。"韋斯特說,“因為同樣壹個人,只要從壹個5萬人的城市搬到壹個600萬人的城市,他會壹下子做三倍多的事情。無論在哪個城市,都逃不出這個規律。”

在城市生活中,人類發明創造與人口的關系也遵循正5/4指數標度法則:如果壹個城市的人口是另壹個城市的10倍,那麽發明創造總量就是後者10的四分之五,即17.8倍。

從理論上講,在其他條件壹定的情況下,壹個國家的人口越多,創新越多,技術進步越快。此外,創新與人口的比例是指數關系,而不是簡單的比例關系。原因有二:壹是知識在生產中具有重要的規模經濟和溢出效應;第二,知識在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國的20倍,瑞士的165倍。按照知識創造的指數標度定律,中國的發明應該是美國的5.6倍,日本的17.8倍,英國的42.3倍,瑞士的591倍。

但現實是,在過去的500年裏,中國在發明創新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幾乎為零,更別說與美國和英國相比,我們連瑞士的零頭都達不到。瑞士人還發明了手術鉗、電子助聽器、安全帶、整形手術、液晶顯示器等等。

據英國科學博物館學者傑克·查隆納統計,1001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產生於舊石器時代(距今250萬年前)至公元2008年,其中中國有30項,占3%。這30項均出現在1500年前,占1500年前世界163項重大發明的18.4%,其中最後壹項是1498年發明的牙刷,也是明代唯壹的重大發明。在1500之後的500年裏,世界上的838項重大發明沒有壹項來自中國。

在過去30年裏,支撐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每壹項重要技術和產品都是別人發明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我們只是套利者,不是創新者。我們只是在別人建的樓上建了壹個小閣樓。我們沒有理由自大!

牛頓花了30年才發現萬有引力,我花了3個月才理解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我聲稱自己三個月走完了牛頓30年的路,妳壹定覺得很可笑。如果我再嘲笑牛頓,只能說明我太無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