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是用敘述的方式表達意思的文章。狹義的記敘文是指文章、故事、小說、童話、寓言、壹些日記等。,描寫人物的生活片段或壹生經歷(傳記),事物發生、發展、結局的過程,某地的風景。這裏是狹義的敘述。
敘述是壹種廣泛使用的表達方式。除了以記敘文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也往往包含著讓人記憶深刻的片段。
材料是敘述中反映的事實。我們平時通過觀察生活、閱讀書報得到的零散事實,稱為“素材”;如果從材料中概括出中心思想,然後根據中心思想選取材料,那些經過加工和選取的材料就叫做“題材”。
掌握豐富的素材是寫好記敘文的基礎。因為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所以作者要對客觀事物有詳細的了解。如果他對客觀事物(材料)壹無所知或者了解不多,怎麽反映呢?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很難或不可能煮飯。學生經常說:“老師,我不會寫。”其實往往是“沒什麽好寫的”,腦子空空的文章是寫不出來的。如果妳仔細觀察生活,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人,了解各種事,而不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妳就會“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再加上廣泛閱讀各種書報,妳就會在頭腦或筆記本中積累各種材料,妳就能輕松地寫出文章。所以毫不誇張的說,收集各種素材是寫好文章的前提。
描寫人或事物所反映的觀點就是中心思想。請註意,中心思想是壹種觀點,壹種思想,而不是事情的經過或人的特點。有時候老師讓學生寫壹個中心思想,有學生寫“這件小事說明這個人物脾氣不好。”或者“描述壹件普通的小事,說明書包是怎麽被找回的。”這不是中心思想。如果改成“通過壹件小事,說明這個人脾氣不好,影響團結”,“通過找回書包的過程,說明社會風氣在好轉”,這就叫中心(“中心思想”也叫“主題、主題思想、中心思想”,日常生活中也簡稱“中心”)。敘事的中心思想在壹些句子中可以用判斷句的形式清晰地表達出來,比如韋唯的。但更多的敘事不是這樣,而是通過記人筆記來表達中心思想,比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沒有壹句話能從頭到尾表達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通過全文的敘述來表達的。中心思想從何而來?它是從材料中提取的。比如有壹件事,是什麽意思?這個解釋的問題或原因就是中心思想。可見中心思想來源於事物(材料)。這和在課堂上學習每篇文章的時候總結中心是壹樣的。例如,在學習《為了六十壹班的兄弟》這壹課時,我們可以從人們去各地找藥、王府井特產藥店為送藥做各種準備、空軍為送藥不顧危險、縣委想盡各種辦法救農民工等材料(主題)中,總結出“壹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主義制度真好”的中心思想。這和寫文章差不多,只不過中心是在學完課文後總結的,而寫文章是先定中心再寫。
從材料中概括中心思想是寫記敘文的基本功,要紮紮實實地訓練。煉心也有壹些思維方法,比如總結事物的異同,擴大聯想,發展反向聯想,表達自己的態度,尋找因果聯系等等。
是的,妳可以。
記敘文的概念:記敘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現形式,以人物、敘事、景物、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中學時,為了教學方便,新聞、通訊、傳記、回憶錄、寓言、童話、小說等。經常被歸類為敘事教學。
參考資料:
/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815
【思路分析】
寫好記敘文,寫壹篇關於人的文章。在文中很難把事和人分開,因為事是人做的,沒有具體的事就無法表達人。所以任何記敘文都是寫給人看的,記敘文要表達事件的思想意義,無論是寫社會面貌還是寫人。有道理。
[問題解決流程]
1.掌握情況,說實話。
寫什麽?記敘文是指對各種事件的敘述,是記敘文寫作的基本表現形式。事物必然有具體的情節,是指事件的變化和發展,構成敘事的基本內容。壹個完整的情節應該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當然,這六個要素並不壹定每篇文章都需要,表現形式可以靈活。
要想真實地反映生活的現實,把握好情節很重要,因為廣闊的社會生活是通過情節來表現的,而情節又表現在文章中的各種生活事件中。這些生活事件是從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而情節是表達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壹,要求具體、連貫、突出思想意義。
如何把握劇情?
(壹)選擇和提煉情節是重要的壹步。
選擇和提煉有代表性的情節,就是要抓住生動、新穎、能揭示生活深刻意義的人和事。
我們說過生活中的素材是主題的基礎,但主題(情節)不是素材的簡單堆積,而是對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的結果。情節的真實性、豐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們從生活實際出發,以生活素材為依據,選擇和提煉出具有思想意義的情節。這個選擇和提煉的過程,也是壹個深入思考人生,加深自己理解的過程。
(2)“把握形勢”很重要。
形勢就是形勢,形勢就是形勢。抓情就是在文章中著重渲染具體生動的情境和條件,比如人物遇到的情況有多緊急,情況有多危險,情況有多復雜矛盾,困難有多特殊,瞬間有多精彩等等,抓住“情境”進行具體渲染和描寫。這樣寫壹方面可以讓人物的性格、品質、感情在面對特殊困難或考驗時更加生動可信;另壹方面可以抓住讀者,在閱讀時註意文中的人物,產生閱讀興趣。壹個“情境”被描述和渲染以突出人物活動的背景。之後更典型的是刻畫人物。比如《七根火柴》對草原氣候變化的描寫,《小橘燈》對小女孩家庭的描寫。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中的三潭印月描寫和《美女蛇》中的描寫。
2.“以小見大”,深挖深遠。
雖然是身邊的小事,但人生的意義應該是深遠的,這就是“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的主題是小,不要就事論事,而是寫出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義,即從局部反映整體。古人雲:“時不時可以看到壹只豹子。”透過竹筒看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壹個斑點,卻能想象出整個豹。“嘗肉(pāo)知鐵鍋味,是鼎之音。”從鍋裏拿壹塊肉嘗壹嘗。妳可以知道壹鍋肉的味道和它烹飪的質量。這就是“以小見大”的道理。我們大部分同學都經歷過小事,我們的理解有壹定的局限性。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寫得詳細,才能寫得好。“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也便於描寫細致,文字深入,文筆生動,理解深刻。
比如藤野先生的選材很少,寫藤野先生批改作業,修改插圖,詢問中國女子纏足。但這些小事可以說明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對中國學生真誠,治學嚴謹認真。
《花園筆記》選取了延安種菜的壹些瑣事,都是許多片段,但以“小”見大,展現延安大生產運動的光榮傳統和軍民鬥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壹件珍貴的襯衫》從壹件襯衫的小事,我們可以看到周總理心系人民的偉大人格。
我們經常看到生活中的小事。重要的是要註意,要善於發現,要註意收集和積累。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習以為常的東西裏發現美的人。”羅丹所說的“美”的發現,是源於對生活的理解和挖掘。不收集豐富的素材,怎麽會有“精華”和“深度”?
3.選擇壹些材料,註意寫作中的結構安排。
1.按時間順序
事件在壹定時期內發生、發展、變化,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如童年、青春期、青年期;上午、上午和下午的時間段;課前、課中、課後;壹堂課的時間等。按時間順序排列材料,不同時間段發生的事件(或片段)要標明時間的變化,給讀者壹個時間和事物發展的清晰印象。
2.按照空間變換的順序
空間(或場所、環境)是事物發生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事物總是存在於壹定的空間中,在空間中發展變化,所以敘事離不開這個條件。
空間有比較大的區域,比如洲際,也有比較小的具體城市、村莊、街道、學校、操場等。結構是通過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景觀的轉換來安排的。在本文中有必要指出空間的轉換,這將給讀者壹種空間變化和空間印象,有助於讀者把握不同風格在不同空間中的變化。比如《濫三五鬥》,從江碼頭的萬盛米線到街上的購物,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場景,空間轉換表白“街上熱鬧。”在不同的場景中,敘事的對象和內容是不同的。
3.場景分割標題類型
場景是由在特定場合相互發生關系的人物組成的生活場景。即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生活圖景,由人、事、景三個因素構成。本文選取了幾個場景,這些場景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或以分節和標題的形式,或以過渡銜接的段落或句子的形式。小節和標題的形式更加鮮明,也省略了設計過渡的問題。
4.線索貫穿始終
文章在選取幾個事件或片段時,需要壹條線索貫穿其中,將大大小小的事件或片段有機地連接在壹起,成為壹個整體。
有些文章以事物為線索,主要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在事物上,把生活片段與某件事有機地聯系起來,如《記得壹個紡車》、《七根火柴》。有些文章以“意”為線索,即以中心思想或作者的理解為線索,把片段連接起來。比如《春》表達了我對春天的熱愛和追求,選擇了盼春、畫春、贊春等壹系列片段,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用作者對春天的感情貫穿了全文。有些文章以人物為線索,如《孔乙己》中的小男孩,以所見所聞所想為線索,貫穿文章的幾個片段和情節。
也可以根據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把前後的事件或片段聯系起來。如“荔枝蜜”
4.點面結合
點是指事物的局部和關鍵點;面子是指事物的大局和大局。敘述者既對壹件事或壹個人的全貌和情況進行概括性的介紹或概括性的描述,又對某壹部分、某壹方面,特別是壹個人或壹件事的關鍵情況進行詳細的描寫和描述,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點面結合。敘述者既有全貌,又有重點,能給人全面具體、完整生動的感覺。
比如《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中關於百草園的部分,既有整體,也有局部。寫魯迅的壹面肖像,是對“點”的描寫,是對“面”的概括,是魯迅的偉大精神。《藤野先生》中,描寫藤野先生與魯迅相識、相處、告別的幾個事件和片段為“點”,概括了魯迅對藤野先生“大處”、“小處”、“面”的評價。
5.開頭是介紹、渲染、鋪墊,結尾是衍生、呵護、升華。
古人雲:“鳳頭、五花肉、豹尾。”(陶《元南村輟耕錄》中喬孟復的語錄)意為註重文章的開頭,設計壹個好的開頭會為文章增色不少。“鳳頭”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簡單的認為是優美的詞句,而是要能俘獲讀者,吸引人。這也是美。
開頭介紹的要求是相關的,“漂亮的”,吸引讀者的。渲染就是用簡短的句子來突出其意義,抓住讀者,就像李漁在《隨感》裏說的那樣,“怪句使我吃驚,我不敢放棄。”當然這是寫詩的要求,寫作也是。它不是“奇怪”,而是真實而“現實”,就像在妳面前壹樣。鋪路就是做壹些必要的鋪墊和填充。
介紹、渲染、鋪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
解釋環境,介紹人和事。如《孔乙己》
指出所寫的對象、人和事。比如我的老師。
切入正題,指出題目,說明寫作動機。比如《背影》和《壹件珍貴的襯衫》
解決問題,為全文奠定情感基調。比如對白楊的贊美。
堅持敘述,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意。比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描寫環境,渲染氣氛,為劇情發展做鋪墊,如《濫三五鬥》《故鄉》
設置謎團,制造懸念,引人入勝。
引出、關照、升華結局,就是把讀者從具體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敘事完整,把讀者引回到更廣闊的社會現實和更深遠的境界。古人說“豹尾”,即結尾要有力度,“畫龍點睛”,有氣有神,即回味無窮,發人深省,給讀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認識上的飛躍。這就是升華。
結尾引出、關照、升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然閉梁,回味無窮。如《小橘燈》、《背影》
富有感染力的歌詞。比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寓意深刻,啟發性強,發人深省。如《荔枝蜜》《故鄉》《多收三五鬥》
呼應開頭,點出主題。比如壹件小東西,壹件珍貴的襯衫。
古人講究“圓頭圓尾”,“首句標其旨,卒章顯其誌。”(白居易《新樂府序》是揭示文章主題的。”“卒章”是文章的結尾。“野心”是主題。強調開頭引人註目,結尾升華。清代李煜的《隨想錄》“務必開門見山,勿借帽遮頂”,形象地說明了“山”與標題不應壹開始就被遮擋。宋代沈壹浮《樂府指扇》強調“句句要放,含意無窮。”“需”必須釋放,結局要“回味悠長”,要響亮,就像唐代白樂天《金針詩話》裏說的那樣,“壹句話就像山上的石頭,壹去不復返。”
我們寫文章也要講究“審筆裹全”,這是自始至終融為壹體的。
敘事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過程、結果。
我祖母的愛激勵了我。
從病魔無情撕扯走本該籠罩我的母愛的那壹刻起,我就有壹種預感,自己可能會被命運扔進“苦水缸”。然而,我是命運棄兒中的幸運兒,上天給了我壹個善良可愛的奶奶。在我生命的溪流中,我不知道奶奶的愛溶解了多少。
我四歲就失去了母親,父親長期不在身邊,無法照顧年幼的我。我虛弱的祖母毫無怨言地肩負起撫養我的重擔。奶奶無盡的愛,總是觸動我的情緒,畫出無盡的故事。再見,再見...
我又要付錢了。從上三年級開始,我付出了無數次,也數不清奶奶又加了多少銀線。爸爸不在家,我真的很難開口。我不想再看到奶奶緊鎖的眉頭,也不想再聽到洋溢著悲傷的嘆息。雖然家裏溫飽有余,但因為剛蓋了新房,奶奶又生病,經費還是有些困難。吃飯的時候,我剛要說話,突然壹擡頭,看到奶奶的鬢角被冬霜染得更白了,我剛把要吐出來的東西咽下去。讓奶奶吃個安穩飯。
飯後,奶奶戰戰兢兢地收拾碗筷。我努力忍住眼淚,想等機會說出來。奶奶催我:“兒子,妳有作業嗎?”想寫快點,寫完了早點休息,明天考大學,奶奶就放心了!”“我...“我盡力吐出來,又咽了下去。奶奶註意到了我微妙的變化,用熱切的目光看著我酸酸的臉,好像在尋找什麽。然後他焦急地問:“怎麽了,孩子?不要憋著,如果傷到了自己,趕緊告訴奶奶,奶奶可以做點什麽。”“不...沒什麽。奶奶,我去寫了。“我慌了,把自己拉進屋,寫了起來。身後傳來壹聲輕輕的嘆息:“唉!”我的心立刻被這溫柔的嘆息震驚了。
鐘剛敲十下,我就上床睡覺了。不知道過了多久,房間裏傳來陣陣咳嗽聲。我無聊地睜開眼睛。刺耳的聲音從奶奶的房間裏傳來,還有微弱的談話聲。“老婆婆,趕明兒去找醫生,拿些藥來。妳已經十多天沒吃東西了,是嗎?天冷了,該買件外套了。”這是爺爺沙啞的聲音。他年輕的時候得了風濕性關節炎,天冷的時候起不了床。“老人,家裏沒多少錢,孩子也不在家。妳也要弄點豆油,不然明天就沒法做飯了!對了,明天我去賣壹袋水果,讓鄰居家給妳送點膏藥,順便給我孩子買雙鞋,用省下來的錢買。”“是啊,但是,妳這麽大了,昨天還吐血了。”“不,沒事的,孫女。她很久以前就失去了母親。不要苦了孩子就好。”沈默了壹會兒,我聽到奶奶說:“內爾今天怎麽了?有話說。”“嗯,我也覺得有點不對勁。學校又要錢了?”聽著,聽著,我忍不住淚流滿面。原來奶奶也沒有吃到“放心飯”!“老大爺,要不,妳就別賣點糧食了,等內爾的爸爸回來買。”聲音越來越小。可能奶奶怕吵醒我的夢。但她那撕心裂肺的咳嗽聲又出來了,久久地傳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第二天,學生們都交了錢。不敢答應老師,回家也不知道說什麽。壹踏進家門,就看到外婆在竈臺前蹲了壹夜後,已經蒼老了許多。皺紋好像密了好幾層,白發好像增加了不少。看到我,奶奶壹手拄著拐杖,壹手拎著鍋臺站了起來,像個巨大的物體壹樣搖晃著。“內爾,過來。”奶奶伸出松木般的老兵,從口袋裏掏出壹張皺巴巴的票。我揉了揉已經被淚水模糊的眼睛。我的祖母似乎正壹瘸壹拐地向我走來,手裏拿著壹個紅色的東西。是血,奶奶吐出來的。那就是心,火熱無私。“奶奶!”這個時候,我已經控制不住感情的潮水,撲進了奶奶的懷裏,那麽寬,那麽暖。
“傻小子,妳哭什麽!如果妳想付錢,為什麽不告訴奶奶?如果我沒有問燕子,我現在還蒙在鼓裏。以後什麽都不要憋。奶奶心疼,啊,聽話。”我擡頭看著奶奶滿是慈愛和關切的臉,用力點了點頭,下定決心:奶奶,妳放心,我壹定會考上大學來報答妳火熱的“母愛之心”。
奶奶的愛,溫暖,芬芳;奶奶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它總是鞭策著我,激勵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力拼搏,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