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百家爭鳴,左傳,史記,漢書,漢代政論,魏晉文章,水經註,顏氏家訓等。都是雜文中的,其中可能有神話傳說和寓言,但都是文字的例子,不是獨立創作。但它是詩的變體,漢賦是古詩的主流,六朝駢文講究情韻美。甚至韓愈的《金學傑》,歐陽修的《秋》,蘇軾的《前後赤壁賦》。都是辭賦駢文的變化。中唐出現了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散文語言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出現了獨立的散文作品。但是,嚴格來說,他說。真正可以稱之為文學創作的散文。其實是在散文語言上創造出來的壹種別樣的風格。比如韓愈的《茅穎傳》是寓言式的傳奇,柳宗元的《永州三環》是寓言式的作品,最受歡迎的散文創作是傳奇小說。
壹般的散文作品,大部分還是應用散文,如序跋、史評等,都是“作家流”,實用而不虛構。但自中唐以後,散文取代了流行的駢文,作家刻意為文,各種應用型散文文學性高,因而被視為文學散文。其實在宋元時期,至於明清時期,在傳統的文學觀念中,散文作品還是屬於適用範圍的。所以朱說作文要“七分紮實,才二三分錢”,Ne認為“文風以制為先”(《文章幾例》),而傳統的文體分類仍以“詩”和“散文”為兩大類。因此,本文所說的“古文”實際上是指古代應用散文中文學性較高的作品。
當然,古文是古代作家根據自己對自己所處時代社會生活的認識而創作的,所以後世的讀者應該能夠分析它,以便理解、明白和評論作家寫了什麽、為什麽寫、怎麽寫這部作品,也就是分析它的主題、主題思想和藝術表現。由於古今語言的距離,今天讀古文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困難,理解每壹個字、每壹句的意思。其次要把握作品的主題和主旨,讓他準確地說出作品的藝術特點和成就,也就是準確地回答:這個作品寫什麽,為什麽寫,怎麽寫?這個必須分析。分析作品是閱讀和欣賞作品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同於閱讀和欣賞,分析和欣賞的區別更微妙。對作品的分析要求符合作品的客觀實際和作者的本意,而對作品的欣賞主要是由讀者的審美觀念主導的。分析作品不應該有讀者的主觀成分,不應該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強加給作者和作品。但欣賞只能以讀者的審美感受和觀念來判斷。所以分析可以加深對作品的欣賞,但不等於欣賞。同樣,欣賞有助於理解和分析作品,但不能代替分析。對於直觀的藝術剪輯,可能會忽略觀看和欣賞之間的分析過程,造成“壹見鐘情”的直接效果。但對於語言藝術來說,無論古今,閱讀和欣賞之間的分析過程都是無法回避和忽略的。當讀者把語言構成的藝術作品變成自己頭腦中具體的藝術形象時,實際上是通過分析和綜合來實現的。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對壹篇古文進行具體分析,不僅會加深我們的理解,而且有助於我們欣賞它。
壹、知人論世,具體分析
歷史唯物主義要求認識客觀事物,壹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基礎。如果用來理解壹部古代著作,應該是壹篇認識人的論文,具體分析。古文既然是古代文學家的作品,當然是根據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來創作的。所以,分析壹篇古文,就要了解作者和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即使是同壹個時代的作家,他們的經歷、思想歷程、藝術道路都不壹樣,所以他們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思想藝術特色。再者,壹個作家壹生的創作都是隨著其思想藝術的發展而變化的,不可能是壹成不變的,所以同壹位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必然有思想藝術上的差異,所以分析壹篇古文,我們應該而且必須具體了解這位作家創作這部作品的時間,這個時代的社會生活,這位作家壹般作品的思想藝術特點,這壹時期作家的生活經歷,思想狀況,藝術進步等等。這是關於認識人的論文。如果對作品的分析僅限於就事論事,就很難理解作品的特點,更談不上做出恰當的歷史評價。
第二,從結構上分析。
知人論文,詳加分析,是分析壹篇古文的壹般方法。然後具體他說,看完作品,從哪裏開始分析?從分析結構開始。古文的結構壹般有三個層次:壹是文體結構,二是思想內容結構,三是藝術形式結構。所謂文體結構,就是看它屬於什麽樣的文體。自魏文帝曹丕《典論·文》將文章分為奏疏、書法、題跋、詩歌四科八種文體以來,文體學的分類日趨復雜和細化。中唐以後,駢文分道揚鑣,到了宋代已有數十種應用文體。而明代徐世曾《辨體》正統體只有80種,可見古代對體的高度重視。古文多沿襲傳統風格,分析作品時要看清題目,分清風格。古文的書名有自擬的,也有後人擬的,但都標明了體例,如元傑的《遊Xi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曾鞏的《墨池記》,都是“寫”出來的。按照“記”的格式,壹般要求描述時間、地點、內容、當事人、發生的事情、記筆記的原因等。這三個記錄都遵循並達到這些格式要求。都是先記住地點,再記住風景或傳說,再記住事物,再記住作用或影響,最後說明記住的原因。可見,文體格式是根據這種文體的應用需要而確定的,其本質是壹種抽象的、籠統的公式化結構形式,對所要寫的內容具有框架作用。風格既有格式要求,又有框架功能,都會體現在作品的結構形式上。所以分析古文的結構,要看題目,識別文體,了解其文體結構。
優秀的古文通常是作者根據自己的主題來寫某件事或某個問題的壹種方式,也就是所謂的“立意”,也就是所謂的“策劃”。所以,壹篇短文的具體結構首先取決於其主題的邏輯結構。為了把握思想內容的邏輯結構,需要在理解文字、疏通篇章之後,進行抽象的邏輯分析,從而把握整個思想內容的內在聯系。相比較而言,記敘文和推理文的內容結構比較容易分析和把握,而寫景文和抒情文就比較難了。因為前者直接表現為壹種邏輯結構,而後者往往用具體的意象或比喻手法來表達思想,而且往往具有古代抒情詩的特點,即意象的跳躍性和邏輯的省略性,如情景抒情、使用比喻和比較情緒等。,就要分析具體意象的意義,把握其邏輯聯系。舉個例子:
唐代王維的《山與士裴迪書》是壹篇著名的抒情散文。王維寫了這篇文章,邀請他的朋友裴迪在明年春天他的專業考試後去他在山裏的別墅。主題是勸裴迪不要熱衷於功名和對仕途的留戀,希望裴迪在仕隱的選擇上保持清醒的認識和超然的態度。這壹主題決定了這封信的內容結構:第壹段表明作者明白裴迪今冬忙於溫習經典,準備明年開春聯考,不便邀請裴迪今冬去山中別墅,只能壹個人歸山;第二段描述了當他到達山裏的別墅時,他是多麽想念裴迪。在第三段中,裴迪被邀請明年春天去爬山。它的第二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關於風景的抒情詩:
我穿過深藍色的灞水往北走,月光清澈,映著城墻。晚上爬華子崗,水緣蕩漾,隨月亮上下;寒山離火遠,森林滅;深巷冷狗,犬吠如豹;村裏來了湧飯,稀稀拉拉的鐘聲相互交錯。此時,我獨坐,陷入沈默,思前想後,攜手作詩。
時為仲春,草木生長,春山可期;輕*水,白鷗修正翼;露水濕綠,麥在晨,不遠。如果妳能從我身邊遊過?不聰明的可以用這個急事互相邀請?而且這有很深的旨趣!
第二段分為三個層次。“去北方”壹句概括了途中的情景,突出明月,蘊含情趣,表現清高孤傲,“夜去華子崗”壹句抒情。當妳爬上華子崗時,妳就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那就是妳希望裴迪和妳壹起去的山上別墅的所在地。夜晚看鄧剛,是冬天月夜的山村景象。在寒冷的冬天,山裏更冷。作者點出了“冷山”和“冷狗”,但主要不寫冷。“緣水”四句寫山水夜景,呈現壹種空寂的意境;《深巷》的四句話,寫的是山村裏的鄉村,渲染的是壹種簡單樸素的意境。作者對這種宜人的環境和理想的目的地感到滿意,精神也恰到好處。《此時》五句寫沈思與回憶。指出“獨坐”說明仆人不理解他此時的心情;而曾與他同遊此地作詩的好友裴迪,此時也不能與他同行,所以他正忙著考文婧。在這種缺少知己的孤獨和惆悵中,既有對朋友的思念和牽掛,也有不同的遺憾。所以第三段用壹時的遺憾表達了春邀的希望,所以說“當在春中”。《草木》六句,描寫的是山中春色,生機盎然,自由自在。然而,這只是作者最喜歡的山中春色,裴迪可能並不知道。於是我問:“到那個時候,妳真的能在山裏旅行嗎?”也就是說,無論妳是在明年春季考試的名單上,還是不幸不在孫山,妳還會有興趣欣賞山裏的春色嗎?言下之意是,裴迪將擺脫仕途和名望的束縛,無論考不考,他都壹定會來到大山裏,所以裴迪是壹只“美麗的貓”,能夠理解在大山裏遊蕩的“急務”的“深趣”。可見這段邀請,實質是希望裴迪隱居。總的來說,這封信主題的邏輯結構是,裴迪因為要趕考而失去了壹個同道中人,他感到孤獨,深深的懷念,更感到遺憾,但他希望裴迪最終能從仕途中清醒超脫,回到清高隱居的道路上來。但由於作者在邏輯語言上的委婉態度、含蓄表達、不直接表達,需要分析其具體的抒情意象,把握其邏輯聯系。也可以看出,其思想內容的結構決定了其藝術形式結構,其藝術形式結構是其思想內容結構的具體表現。
壹篇雜文的藝術形式結構,是由作者根據主題的需要,經過選擇、剪裁、編排而完成的。分析壹篇散文的藝術形式結構的實質是分析它的選材、剪裁和編排。例如,上面提到的王維的信是從裴迪文婧選送的,他是獨自返回的。他看到了他在路上和山裏看到的,想念裴迪,想象著春天的景色,發出了邀請。其中以加工為主的主題村,就是在山裏看到的,想象出來的春色。但所有選取的素材都經過適當的細節處理,放在適當的位置,組合成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的段落,完成整體結構。試比較以下三篇文章:
《右溪的故事》敘述右溪的建設,批判材料的掩埋;呼籲使用材料。第壹段(所在位置)指出右流不明;第二階段(山水)以泉石隱居為主;三段(功能),感覺沒有人欣賞愛情;最後壹段(原因),作為說明給人看。
《醉翁亭記》描述了亭名“醉翁亭”的用意,充分發揮了與民同樂的思想,表達了樂而不疲的情懷。第壹段(where)指出命名的意圖;第二節(景觀)勾勒四季景觀;三節(功能),供宮人同樂;最後壹段(原因),指出來,醒後做個筆記。
《墨池紀》描寫了的名勝古跡,批判浮誇之風,提倡務實之風。第壹段(where),直接說明在哪裏;分小節(風景),指出古跡不真實;三段(功能),強調不自然;最後壹段(原因),諷刺的是宣傳不當。
如前所述,這三篇都是“紀”體,文體結構大致相似。但由於題材和主題思想不同,其側重點不同,選村、剪裁、編排也有所不同。《遊Xi記》用右溪埋沒了卑微而優秀的材料,所以在記載時就指出,右溪原是道州城西附近的壹條無名溪。在描述景觀時,它側重於溪水石的自然形態,表現出自然的趣味和傑出的品質。醉翁亭通過給亭子命名,表達了有誌之士與民同樂而無閑的胸懷。所以在記錄了它的位置後,直接說明了捍衛本土宗師身份的意圖,並將其命名為醉翁。在描寫景觀時,著重於亭中景觀的愉悅,表現亭的恰當位置,突出黃昏時的自然變化。《墨子》則利用福州學派建立池史跡,據說是東晉王羲之的讀書之作,批判這種浮誇之風,提倡儒家道德文章並重的腳踏實地的學風。因此,在記載了這個地方之後,並沒有描寫那裏的景色,而是指出墨池的傳說是荒謬的,與歷史事實不符,著重於考證和討論。他們根據主題的需要來剪裁主題,壹是為了突出美觀的品質,二是為了寫得好玩,三是為了從上表可以看出,編排既符合風格的框架,又有自己的主題邏輯,落實在選材、剪裁、編排的整體結構上。
第三,分析古代散文的藝術形象
古文的藝術形象本質上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客觀事物。因此,雜文的藝術形象是作品所書寫的客觀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自我形象的交融。壹切優秀的散文作品,不僅客觀形象生動,作者自我形象也生動。正是由於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和藝術修養不同,同壹作者的思想和藝術產生了不同的變化,每壹篇優秀的雜文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象,既表現在客觀事物上,也表現在自我形象上。壹般來說,客觀形象通常是由作品的特定主題合成的主題形象,而自我形象則是作者對主題的認識、感受、態度和傾向的總和。所以,具體分析壹篇雜文的藝術形象,其實需要壹個答案:它是壹個什麽樣的形象?有什麽特點?用什麽技巧來表達?作者表達或揭示了什麽樣的思想、感情和傾向?通過對整篇文章的具體主題逐壹分析,再進行綜合概括,可以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整個主題的意象和作者自我形象的表達,從而理解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
他說,具體來說,分析推理的形象就是分析例子的特征和表達方式;分析敘事的形象就是分析其細節的特點和描寫,分析抒情的形象就是分析抒情得以表達的具體事物的特點和表現。比如韓愈的《原殤》是議論文,其客觀形象就是文中生動表達的例子。其正面典型是見思奇的人物類型,思路清晰,栩栩如生;其反面典型是幾個人嫉妒賢德,避免能事的嘴臉,黨爭分歧。他們的特點鮮明,醜陋暴露無遺。正反對比,反復對比,從而具體生動。他解釋了誹謗的原因和醜惡。再比如歐陽修的《與高斯的勸諫書》,這是壹封批判的信,也是壹篇說理的文章。信中正面的批評,揭露了諫官高若納洗白了錯誤,顛倒了是非,“已不知人間有恥”。但沒有具體描寫高若納的醜惡嘴臉,而是反復論述高的行為動機和後果,論證高不是真君子、好諫者,暴露其卑劣的品質和骯臟的內心,使人覺得此人形象醜惡。顯然韓文是壹般的推理,歐文是具體的反駁,所以很容易區分構成其客觀藝術形象的特征和表現。而抒情的寫作,運用比興的手法更難把握。比如上面引用的王維信中的那壹段“夜遊花子崗”,處處都是美麗生動的風景。那麽我們首先要把握這些場景的特點,指出它們是空寂的、簡單樸素的山村冬夜場景,然後分析燈光和聲音對比的表現手法、在動中見靜的表現手法、由遠及近的層次結構,從而順利完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表達。
作者在散文中的自我形象通常不是通過自我描述來表達的。在第壹人稱散文中,是通過主題意象來展現的,在第三人稱散文中,是通過書寫人員來揭示的。讀者對作者自我形象的感受和理解,其實是建立在讀者自己的理解基礎上,並由自己的生活經歷所豐富。所以,分析散文作品的自我形象,其實是在分析題材形象的同時實現的。需要指出的是,雜文中的自我形象是作者在其所寫主題中的思想、感情和傾向,並不是作者的整體形象,所以本質上與主題形象是壹樣的,只是壹種生動的表達。正因為如此,同壹作者在不同作品中表達的自我形象可能會有很大差異。比如歐陽修的《與高斯的壹書》和《醉翁亭記》中表達的作者自我形象,幾乎就是兩個人。書中的自我形象犀利兇狠。嵇筆下的自我形象是那樣的淳樸豁達。書是攻擊非正義的醜惡之物,所以是非分明,針鋒相對;《姬》是贊美百姓歡樂的善舉,所以感情順暢愉快,慢慢說。這是作者從不同的主題和主題思想出發的不同的形象表達。可見,分析散文作品的自我形象,其實就是分析作者對所寫主題的是非、愛恨、好惡的思想、感情和傾向,然後進行綜合概括,形成讀者心目中的作者形象。
第四,古文語言分析
最後簡單說壹下散文語言的分析。散文作為壹種文學樣式,只有壹種物質手段,那就是語言。它不像詩歌那樣有節奏,也不像傳統戲曲那樣有音樂、舞臺和演員。因此,散文可謂是最簡單的語言藝術,作家運用語言進行藝術創作,讀者通過對文字的理解開始接觸作品,最終歸結為對其語言藝術的欣賞,由於古文大多屬於文學應用散文,所以語言技巧和技巧更為重要和突出。韓愈倡導古文的壹個基本要求是“文學作品要遵循詞序,諸人皆知其職,欲其所欲”(《範少舒墓誌銘》),他認為寫古文必須以此為出發點。換句話說,首先要求準確把握詞匯意義,正確運用語法規則,恰當運用修辭技巧。因此,分析古文語言必須熟悉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其次,古文作品語言的壹個優良傳統是“言出必行”(韓愈答李亦舒),不斷從生活中汲取鮮活的口語,提煉為生動的書面語。因此,分析古文語言要註意時代特征,從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語言的時代風格。再次,每壹個優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這也是分析語言藝術時應該註意的,壹般來說,古文作品的語言分析本質上是對古代漢語語法修辭的技術技巧的分析,是對文學表現手法所依據的工具和手段的分析,而不是文學分析。所以,這裏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