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1918 —1977),原名查,曾用名梁震,浙江海寧市原華鎮人,祖籍天津。現代主義詩人和翻譯家。
1940從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65438-0949赴美留學,進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1952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回國後,在南開大學外語系任副教授。1958被政治迫害,轉到圖書館。1977死於心臟病。
穆旦在20世紀40年代先後出版了《遠征》、《穆旦詩集(1939 ~ 1945)》和《齊》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與中國詩歌傳統相結合。他的詩歌風格充滿象征意義和精神思辨,是“九葉詩派”的代表詩人。20世紀80年代後,許多現代文學專家將他譽為現代詩歌第壹人。
主要譯作有俄羅斯普希金的《青銅騎士》和普希金的《抒情詩》、英國雪萊的《百靈鳥》和雪萊的《抒情詩》、英國拜倫的《唐璜》、拜倫的《抒情詩》和拜倫的《詩歌》、英國布萊克的《詩歌》和濟慈的《詩歌》。
擴展數據
性格評估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20世紀40年代初,文怡多次選登《現代詩鈔》時,選登了他的11首詩,數量僅次於徐誌摩。1948年初,方的《中國現代詩歌選》英譯本在倫敦出版,其中選譯了穆旦的九首詩。
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休伯特·克裏克莫爾編輯並選入《世界詩歌小金庫》,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入選。穆旦詩歌的藝術風格、詩歌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20世紀40年代被壹些詩人和批評家深入探討,並被引入英國文學。
從50年代初開始,穆旦品受到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他被迫從詩壇消失,致力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至猝死。
穆旦去世多年後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人們出版了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並舉行了“牡丹學術研討會”,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甚至榮登“20世紀中國詩人”榜首。這種不同尋常的現象,被稱為“穆旦現象”。
在《詩歌新方向》中,袁可嘉認為穆旦是“這壹代最有活力,能走得最遠的詩人之壹”。現在看來,這個判斷是準確的。
袁可嘉在現代文學史上回顧了現代新詩潮的起源和發展,認為“穆旦在40年代處於新詩潮的最前沿,是名副其實的旗手。
在抒情性和語言藝術的“現代化”問題上,他做得比任何人都要徹底”,但袁也指出,這種“徹底”在壹些不成熟的詩歌中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壹定程度的僵化和晦澀,使他的作品在今天得不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欣賞,這是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
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以壹種新的詩歌主題和語言走到了中國詩壇的前沿,但批評家和文學史家們卻遲遲沒有走近他”。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歌,認為經過近30年的風風雨雨,詩人仍然具有那種無與倫比的詩歌才華。他認為《冬天》可以列為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壹。
百度百科-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