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人物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427),字明,又名“精傑”,世稱精傑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末南宋初偉大的詩人、詞人。歷任江州祭酒、建威軍、鎮軍、彭澤縣令,最後官職為彭澤縣令。他離崗80多天,從此退休下鄉。他是中國第壹位山水田園詩人,被譽為“古今隱逸詩派”,有陶淵明集。
早期生活
袁明的曾祖父還是陶侃(目前仍有爭議,但兩者的親緣關系是肯定的)。祖父孟佳是晉代名人,娶了陶侃的第十個女兒。祖父是太守(祖父有兩個名字,或戴或毛),父親是個“雲遊風雲,自得其樂”的人,具體事跡無從考證。還有壹個普通的妹妹,小淵明大三歲,後來嫁到了程家,所以陶稱她為程的妹妹。就其父尚有妾而言,袁明最初的家庭背景還不算太差。八歲時,袁明父親去世,家道漸衰。母親十二歲去世,袁明後來在壹篇回憶這段往事的文章中寫道:“善良早,時尚幼稚。我今年二十六歲,我才九歲(《祭成之文姐姐》)。二十歲那年,家裏特別窮,有壹句詩為證:“弱時家裏窮”(《開會工作》)。
袁明“自幼習經學,愛閑適,讀善行,懷孤思,愛丘山,誌存高遠,風俗各異”。《慕容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十六部:“少年人事窮,六經遊好”。他早年受儒家教育,有“遊天下,遊思遠”(雜詩)的誌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很早就喜歡自然:“少不適合俗韻,自然愛秋山”(《歸園》第壹部),他也愛琴書:“少學琴書,我愛閑適,壹打開書,便欣然忘食。樹蔭下,鳥兒變聲了,它們又快樂了。俗話說,五六月中旬,我躺在北窗下,涼風壹來,我就自稱西帝老爺。淺識其意,則言可保”(《晏子等疏》)。在他身上,既有道家修養,又有儒家修養。
仕途
二十歲的時候,袁明開始了他的仕途,以此謀生。《飲酒》第十部:“我遠遊過去,直到東海之角。路漫漫其修遠兮,風雨阻路。誰做了這次旅行?仿佛被饑餓所驅使。吃飽了就來壹點。怕這不是壹個著名的計劃,我將回到壹個悠閑的生活”是回憶他的官員生涯。“現階段,他被生活所迫服務的下級官員的詳細資料還沒有。在家裏過了短暫的生活,二十九歲就當上了州侍酒(這個官職的具體事務還有待考證),不久就不堪為官,辭職回國。不久,國家叫他做主簿,他卻辭職了,還住在家裏。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初,被派往京師,五月從京師回國。於桂林被大風擋住去路,有“庚子五月仍被擋在京師之外”的詩句,表達了歸鄉的願望和對園中故居的懷念。壹年後,我回旬陽悼念母親。三年期滿後,袁明抱著“四十無知,不懼”的理念再次做官,成為鎮軍將軍劉玉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他想為當官做壹個宏大的規劃,但他當官後還是很懷念農村。“他厭見川中異地,心滿山河”(《第壹鎮軍參軍》曲阿左)。藝兮元年(公元405年)三月,元明為建威將軍劉參軍,經遷西建都。有壹首詩叫《四歲時,過黔西作都》,說的是“朝夕看山河,壹切如故”,“我在乎我有什麽,卻不在乎我有什麽”,“我天天夢見園藝,久別了”,這是官與官之間的動蕩。
幽居
藝兮元年(公元405年)八月,袁明最後壹次被任命為官員,與彭作別。十壹月,程世美死於武昌。元明寫下《歸Xi詞》,解封辭官,正式開始隱居生活,直到生命的盡頭。此時,認識深刻,政治態度進入明朗期,思想也進入成熟期。不同於他以前耕田的生活,他現在是有意識的:他這樣做,也明白自己為什麽這樣做。他過去的農村生活看起來是中小地主,現在多了勞動力,更貼近普通農民的生活。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農村生活的詩歌,如五首《歸園》和十二首《雜詩》。藝兮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旬,淵明家失火,房屋全毀,被迫遷居。藝兮十壹年(公元415年),朝廷招他為功左郎,但袁明說自己有病,沒有應征。藝兮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在這壹年或壹兩年後與元明交好。他們之間有奇聞,白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第壹次與淵明交遊,還發生了龔燕出錢買酒的奇聞。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譚道濟聽到元明的名字,去見他,送給他梁肉,勸他做官元明,但他拒絕了,給他的梁肉也不接受。同年,袁明死於潯陽。他去世後,他的朋友們私下稱之為“京節”,後來稱之為“節”。
詩歌和散文作品:
陶淵明的傳世作品* * *包括詩歌125首,文章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卷壹詩四字:
停雲(平行令)、發跡(平行令)、(平行令)、賜長沙公(平行令)、賞丁柴桑、答龐參軍(平行令)、勸農、令子、還鳥。
詩歌第二卷五個字:
形影(合序)、九天閑(合序)、歸園詩五首、遊謝川、示始祖謝景義三郎乞食、眾民* * *訪周家白下墓、怨詩楚告主公龐鄧治中、答龐參軍(合序)等。
卷三,詩五:
《曲阿左》,為真率軍第壹次從軍,五月中旬庚子歸朝林二首,辛醜休假後七月歸江陵二首,癸卯春初懷古二首,癸卯死後十二月歸故裏敬弟二首,乙巳死後三月二首,戊申死後六月歸舊居遇火二首。
卷四詩五言:
仿古詩九首,雜詩十二首,濟貧詩七首,疏詩二首,好詩三首,荊軻詩十三首,讀山海經十三首,挽歌詩三首。
卷五《賦辭》:
賦為不熟悉的文人(駢文序),賦為閑情,詞為歸途。
第六卷贊美:
《桃花源記》(合詩)、《孟頫傳》、《晉將軍西征傳》、《五柳先生傳》、《畫扇頌》、《讀九章史》(合序)。
卷七疏悼詞:
《紫登書》、《祭成姐姐》、《祭弟弟》、《自我犧牲》
工作類型:
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大量創作飲酒詩的詩人。他“醉人”的聲音或者是非顛倒的批判,抹黑了同壹個上層階級;或反映職業險惡;或表達詩人退出官場後的欣快;或者表達詩人在困難中的委屈。
心靈的詩
陶淵明的懷鄉詩以《雜詩》12首和《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十二多雜詩表現了他們隱退後的政治苦悶,表達了他們不隨俗的高尚人格。可見詩人的心是無限深邃寬廣的。《讀山海經》十三首,通過吟誦《山海經》中的奇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比如第十首詩,通過贊美精衛和興田“兇誌常在”,表達和表明其濟世之誌永不滅。
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歌充分表現了詩人守誌的高尚氣節;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簡樸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理解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壹個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和內容,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都很嚴格的社會。陶淵明的壹些田園詩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困境,可以讓讀者間接了解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山水田園詩,以其質樸自然的語言和崇高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壹片新天地,並直接影響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他對骯臟現實的厭倦和對寧靜田園生活的熱愛。由於他的實際勞動經歷,他的詩歌充滿了勞動者的歡樂,表現了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比如第三首《歸園》,就是有力的證明,這是他田園詩的進步。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影響很大。杜甫詩中說:“釋懷之心當酒,寄樂不如作詩,意謂我壹生後等妳。”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謙評價甚高:“元明之詩,乍聽似緩,熟則有奇句。.....只有率高意遠,意義奇妙,語言精煉,才能如此。就像壹個大工匠背著壹斤,卻看不到斧頭的痕跡。”蘇東坡的其他作品還有《與陶戒酒》、《與陶獨飲二》、《與陶六勸農》、《與陶閑居九天》、《與陶仿古九首》、《與陶雜詩十壹首》、《與陶停雲四首》、《與陶影》、《與陶影》。
散文賦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取決於他的散文和詞,不亞於他的詩歌。尤其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回到Xi詞》這三篇,以性情和思想最為著名。
《五六先生傳》采用正史傳記的形式,重在表現人生趣味而非描寫人生故事,具有自我敘述的特點,是陶淵明首創的。回家鄉來詞是壹個從仕途回到農村的宣言。文章中有許多色彩斑斕的段落,其跌宕起伏的節奏和舒適的聲吻將詩人欣喜若狂的情境呈現在讀者面前。歐陽修曾評價說:“金無文章,陶淵明《歸詞》只是壹篇。”需要強調的是,陶淵明提供的理想模式是獨壹無二的:生活在桃花源裏的人,是壹群普通人,壹群逃離了戰亂的人,不是神仙,卻比世人更保留了大自然真正的純凈。陶淵明在隱退之初,就思考過個人的進退。寫《桃花源記》時,他不局限於個人,而是思考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能走到這壹步,跟多年的辛苦和貧窮的生活有關。桃花源雖然只是壹個幻想,但是提出這個幻想是很有價值的。
文學思想:
陶淵明是中世紀壹位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實的理解,既關註歷史、生活的真實,更關註思想、感情、抱負的真實,是壹種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顯示了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講教化,不雕琢東西,他註重情感的自由表達,詩歌的自然,這是壹種很高的境界。但是,無論是崇尚藝術真實,還是崇尚文學本質,都是為了自由表達生活。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和黑暗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所以他的隱居並不是對現實的被動逃避,而是在批判社會現實方面有著深刻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饑寒交迫的困境時,雖然猶豫過,動搖過,但最終並沒有向現實屈服,寧願貧窮,也要壹生堅守貞操。據說縣令派杜佑去見他,縣吏叫他穿好衣服去見他。他嘆了口氣說:“我怎麽能向村裏的孩子跪拜五鬥米呢?”從此以後,還不如說說不為五鬥米彎腰。陶淵明喜歡飲酒,“寄酒為跡”表達了他不與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的願望,表現了詩人從容曠達的胸懷,孤傲高潔的品格,這也是他的作品平淡卻富有詩意的原因。
文* * *有壹百四十余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余次,不能不深深接受老莊思想。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同時在農村生活和工作。自然,田園生活成為他的審美對象化,成就了中國的山水田園詩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照耀著詩歌,照亮了人物的人格,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高傲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反映在內容上,是把農村生活引入詩歌世界,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辟了壹片新天地;滲透到藝術中,就是要產生壹種真實質樸的藝術境界,壹種沖淡自然的審美風格。這就是大詩人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人品,他的詩歌,他的田園詩,連同他的閑適,成為後世詩人和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足以說明他的美學思想具有無窮的生命力。
藝術特色:
語言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是平實的,但這是為了用簡單平實的語言表達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表意很好讀,內涵需要細細品味,但也是情真意切。梁實秋說,“輝煌歸於平淡,但那平淡不是平庸,那平淡不是平淡,那平淡是壹種不露斧鑿痕跡的藝術魅力。”
如農民口語,但創造的藝術形象生動鮮明。蘇:“元明的詩,乍壹看慢,讀起來很有意思。例如,在壹個遙遠的村莊,伊壹市場有煙。巷子裏幾聲狗吠,桑樹被公雞叫了壹聲。又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率高了,就有了美好的意義,就能做到。比如,壹個偉大的工匠不帶斧子就扛壹斤。不知道就精疲力盡而死。”體現了壹種“看似平凡而最不平凡,易而難成”(用王安石的話說)的巧妙思路。
技能
他擅長寫景,以寫意染境,意境渾渾,清高,充滿理性意趣。語言精準真實,樸實真實,風格疏朗,韻味深長。但陶詩既有飄逸、閑適、自然沖淡的壹面,又有《荊軻頌》、《讀山海經》等金剛的慷慨豪放。石濤還善於將興與自然之美相結合。他作品中的風景既是象征性的,又是生活中真實的。如《日落無雲日》第七首仿古人所寫的《雲間月》《葉忠華》,既是月夜春色,又隱喻人生中最美最繁華的短暫時光。陶淵明作品中的景物常被擬人化,如松樹、香菊、歸鳥、孤雲,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也是詩人高尚品格的象征。
風格
陶淵明擅長詩文,他的詩歌多描寫自然風光和田園生活,而這種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歌的主旋律。其中,他的優秀作品表達了他對官場和世俗社會的厭倦,表現了他潔身自好,拒絕低頭討好他人的興趣,但也有鼓吹“人生無常”、“命運快樂”等消極思想。其藝術特色,既有質樸爽朗,語言樸實自然,又極為精煉,獨具風格。陶淵明是中國第壹位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歌重在抒情言誌。抒情、景物描寫、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體現了作者的個性,體現了作者崇高的自我崇拜和對世俗的不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