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什麽?“古典詩詞”這個哲學問題,用古詩詞給出了完美的答案。讓我們壹起來欣賞這九首古典詩詞:
美傾註了我們對世界的肯定,
從“水山近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限好[1]”的山川之美,
到“壹江不歸,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2]”的歷史美;
從《念念不忘相思[3]》的情感美來看,
到“詩酒趁時[4]”的文化美;
從“我爬上山頂”的慷慨嘆息中。我縱覽全球,大江壹去不復返[5]”,
到“雄關漫道鐵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豪邁自信[6]”;
從“自由飛翔輕如夢,無邊雨露薄如愁[7]”的默默無聞,
“不會比任何其他自然花卉更要求被移植嗎?[8]“高貴典雅。
審美把人和世界融為壹體,“依依吳象化[9]”。
1.那水,那山,那景,離人很近,壹望無際,無窮無盡。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雙聲憶王孫賞荷》
湖上風浪無邊。秋是黃昏,紅是稀,香是少。水,山,山近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好無限。
蓮子已經老了。綠露洗,蘋果花草。睡在沙鷗的蒼鷺並不回頭,它似乎很討厭,而人們卻早早地回來了。
秋高氣爽,陽光明媚。遼闊的湖面上,水波靜謐,平如明鏡,湖水明麗,景色和諧。忽然起風了,弄皺了湖面,層層蕩漾,蕩漾,激起浪花。雖然是深秋,但湖裏的荷花已經枯萎,枝葉也開始枯萎。只有殘存的紅花點綴其間,不時散發出陣陣清香。整個湖在秋天呈現出壹種蕭瑟的氣氛。但這無損於湖的美景。山峰倒映在湖中,尤其是漫山遍野的紅葉和湖邊的垂柳,更是迷人。在樹上啁啾的鳥兒;大陸上的海鷗和蒼鷺在陰天睡在沙灘上;悄無聲息的移動,充滿情趣,給人以舒適感,盡己所能的享受遊覽,真的是無窮無盡。
“水山近人”是詩人集中精力觀察事物時得到的最突出的印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她陶醉於風景後的深情。這兩句話雖然直白簡單,卻充滿了魅力。它反映了詩人在享受遊覽時的愉快心情和她開朗樂觀的內心世界。在這裏,作者賦予客觀景物以熱愛和贊美自然的主觀意識。明明是喜歡“水和山”,卻更喜歡說“水和山與人有關。”對事物感同身受,情景中的情感,讓無情的事物有了感情。雖有我的境界,但比後來辛棄疾的小說《何心郎》更超脫,更美好,“我看青山多迷人,我望青山看我。”
2.不歸之河,千古風流人物。
出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宋代。
滔滔江水向東流去,那些昔日的英雄已經壹去不復返了。
老營西,人說是三國之戰,赤壁之戰。
陡峭的巖壁,如驚雷般的海浪拍打著河岸,浪花像卷起千萬條雪。(空中打個洞:塌雲)
氣勢磅礴的河山氣如畫,多少豪傑豪傑壹次湧現。
回想周瑜的春風時代,年輕貌美的喬剛剛嫁給他,他英氣十足。
手拿羽扇的壹個白色人影迎面而來,談笑間,敵人的戰船燒成了灰燼。(作品壹:逼死魯)
我今天神遊在戰場上,我感受著壹顆感受的心,過早地生出了白發。
人生如夢,灑壹杯酒向江上明月致敬。(人生是壹部作品:世界;尊通:尊通)
這首詩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蘇軾居黃州時所作。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兩年多。蘇軾因在詩文中諷刺新法而遭貶謫,受到新官僚羅誌的譴責。他心裏有說不完的心事,就四處旅遊放松心情。碰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碧雞)。這裏壯麗的景色對作者觸動很大,讓作者在回憶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感嘆時光飛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該詩通過對月夜江面上壯麗景色的描寫,向古戰場致敬,緬懷浪漫人物的才華、氣度和功績,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悲憤的情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關註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
全詩借古抒情,蒼勁蒼涼,氣勢磅礴,筆法雄渾,境界寬廣。它集寫景、詠史、抒情於壹體,給人壹種震撼心靈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3.年紀大了,忘記的多了,但不忘相思。
從唐代起,白居易的《我給郎誌寫信》意在官日,並無刺史之說。
招待客人,溫暖妻兒。
自從我到了杜東,我感覺舒服多了。
司勝秘書處,官勝司。
況且園下,我也樂得其所。
通過提高與舊知識相同的名稱來學習新知識是很有趣的。
有雪則先訪,無花則無期。
鬥酒幹,誇詩妙。
千巷萬巷,皆門隔。
回首往事,書開眉睫。
葉落寶塔院,冰生竹亭池。
如果麻雀請求,鶴就會跟隨。
身心都有病,能力就會下降。
老了多健忘,卻不忘相思。
《我為郎之偶作》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壹首五言律詩。其中“郎之”是人名,與白居易同時為皇甫郎之,兩人是酒友。
最著名的詩是最後壹句,“人老了,忘記的多了,卻不忘相思。”因為白居易是寫給好友皇甫浪的,這裏的“相思”不僅僅是用於愛情。
親情也好,友情也罷,不忘是歲月最大的慷慨。在時間無盡的斑駁侵蝕中,壹個人能長久的留在心裏,就算老了也舍不得忘記。這是兩人最好的結局,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感慨和想象。
也許,多年以後,我已經忘記了妳的樣子,妳的名字,妳的故事,但我永遠不會忘記妳。
4.詩和酒利用時間。
出自宋代蘇軾的《望江南》
春未老,風細柳斜。試著在超然的舞臺上看,半個城市都是花。霧和雨使成千上萬的人變暗。(看作品:希望)
壹頓冷飯後,酒醒卻覺得不舒服。不要為故人思念故國,新火試新茶。詩和酒利用時間。
此詞寫於1076(宋神宗熙寧九年)春末。蘇軾登上超然臺,望著春日煙雨,觸到思鄉之情,寫下此詞。
這個詞第壹部分是寫景,第二部分是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最後壹部電影中的場景包含了“以愉悅襯托悲傷”的元素,表達了作者對有家又不願付出的無奈和挫敗感。更重要的是,全詩表達了思鄉之情,尤其是作者以茶敘的慰藉。
5.我爬到了頂端。我縱覽整個世界,浩瀚的河流壹去不復返。
從《魯山之歌》到唐代李白的《禦史魯徐州》。
我就像是接戰車的人,唱著鳳歌嘲笑孔丘。
手裏拿著壹根綠色的玉棍杖,壹大早就告別了著名的黃鶴樓。
所有五座聖山,沒有距離的想法,按照我生活中壹個不變的習慣。
廬山聳立在南鬥旁,雲伸如九面屏風,
它在水晶湖中的影子加深了綠色的水。
金門通向兩座山脈,壹條銀色的溪流垂向三座石橋,
香爐峰瀑布和它隔著壹段距離,高聳入雲的重崖。
朝霞紅了翠雲,鳥兒飛了,也長了。
高處的天空和低處的天空之間,大河壹去不復返。
天蒼蒼變風,河九浪流,如雪山。
我喜歡為雄偉的廬山歌唱,它因廬山的風景而茁壯成長。
閑看石鏡使心靈純凈時,謝靈運的腳印被青苔覆蓋。
我會服用長生不老藥來消除這個世界,並練習三丹和三品。
觀仙在彩雲中,手捧芙蓉拜。
已經有神仙在九天見面了,我希望能見到妳邀遊臺情。
這首詩是寫風景的傑作。詩人大篇幅地描寫了廬山的壯麗景色,可謂廬山永恒的絕唱。同時,這首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英雄氣概,表達了詩人對山川的眷戀之情,抒發了詩人浪跡天涯、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渴望在名山大川中尋找寄托的願望,揭示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犬儒主義。
詩的情感豪邁歡快,充滿了壹種撼山的精神。想象力豐富,境界開闊,給人瑰麗的審美享受。詩歌的節奏隨著詩情的變化而充滿起伏。
6.雄關漫道真如鐵,但現在離開始還差了壹步。
出自現代毛澤東的秦怡峨嵋山館
西風強,天上雁叫霜晨月。霜降晨,馬蹄斷,號角吞。
雄關漫道鐵打如鐵,現在離開始還差壹步。從壹開始,蒼山如海,夕陽如血。
這首詞是毛澤東在婁山關戰役勝利後寫的。因為這場戰鬥的意義,詩人非常激動,在戰鬥結束後不久就寫下了這首詞。第壹部講的是紅軍向婁山關進軍,第二部講的是婁山關戰役勝利後的場景。
縱觀全詩,上半部寫風景,下半部寫心情。風景裏有情懷,情懷裏也有風景。現場融為壹體,和諧壹致。而且它的結構很獨特,上半部分陰郁,下半部分激情。上半部涼,下半部暖。色彩對比強烈,情感對比也強烈。上下部分的強烈反差,體現了作者的樂觀和作為壹代偉人的氣魄。全篇只有四十六個字。篇幅雖短,卻波瀾壯闊,悲壯悲壯,氣勢如虹。只有寥寥幾筆,“分量”很重,像大師寫的簡筆畫。筆觸凝練無窮,勾勒出壹幅波瀾壯闊的冬夜進行曲,展現了作者面對失敗和困難時的從容氣度和胸懷。
7.自由飛花輕如夢,無盡絲雨細如愁。
宋秦觀《浣溪沙·孤冷去小樓》
帶著壹絲寒意,獨自壹人在小樓裏,清晨涼涼的,沈悶的,仿佛是深秋。回望屏風,輕煙,潺潺流水,心情幽幽。
窗外,花兒灑脫地起舞,就像夢裏壹樣,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漫無目的地飄著,像憂郁。再看,珠寶的幕布隨意掛在銀鉤上。
此詞以清淡的筆調,幽靜的意境,描繪了《春音》中壹個女子在清晨的淡淡憂傷和淡淡孤獨。整個詞的意境安靜閑適,有壹種微妙的味道。
“自由飛花輕如夢,無盡絲雨細如愁。”飛花裊裊,飄來飄去,漸行漸遠;細雨如絲,蒙蒙無垠。看到飄渺的飛花,不禁想起夢裏的無奈,心裏頓時充滿了綿綿細雨般無盡的惆悵。它把春夢的徒勞和無邊的憂傷隔著窗戶拍下來寫在遙遠的細雨中,刻意把情感的距離推開,感受壹種飄渺不可分的美。它將微妙的風景與微妙的感情非常巧妙地、和諧地結合在壹起,使抽象的難以捕捉的夢境和心事變成可以聯系的具體形象。
沈祖芬在《宋詞鑒賞》中分析這兩句話時說:“其奇可分兩層。第壹,‘飛花’和‘夢’,‘絲雨’和‘愁’不相似,沒有類比。但詩人發現兩者有兩個相似點:‘輕’和‘細’,於是把四個互不相幹的東西組合成兩組,構成了壹個貼切而新穎的比喻。二、壹般比喻用具體的事物來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用難以捉摸的事物來比喻難以捉摸的事物。但是詩人在這裏做了相反的事情。他不是說夢如飛花愁如絲雨,而是說飛花如夢絲雨也很新奇。”這兩句話妙不可言,尤其帶有壹種音樂美、詩意美、畫意美。
8.不會比任何其他自然花卉更要求被移植嗎?!
出自唐代張九齡的十二種情懷。
春天的蘭花開滿了花,秋天的桂花鮮艷清新。
世界的生命充滿了活力,自然符合美麗的季節。
誰想到隱居山林,聞到香味,那麽滿心歡喜。
草木之香來自自然,如何請觀者分解!
這首詩寫於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之時。開元末年,唐玄宗縱情聲色,疏於政事,寵壞了仁義蜜意的李和迎合眾人的牛仙客。牛和李組成政黨,控制國家事務,排斥異己,使國家事務更加腐敗。張九齡對此很不滿意,於是用傳統的比興手法,詩人用春蘭、秋桂的清雅幹凈的品質來比附自己的高潔氣節,以此來表達自己的誌向;隨著春蘭和秋桂沒有因為沒有人采摘而失去它們的芳香和美麗,我們可以比較壹下我們自己幹凈芳香和被不求人所知的優雅感覺。
9.安身立命於世,甘於成事。
唐代李商隱的《伊美》
遠離家鄉,不願看到春天的景色。
Samuume最能引起人的反感,因為舊的被視為去年開的花。
這是李商隱在子洲後期寫的壹首詩,寓意詠梅。寫在百花盛開的春天,寒梅已經開了,故題《憶梅》。
“壹定要活在世界的盡頭,願意去中國。”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關於遠離家鄉,向往春天的景色。“我願意做壹個東西。”“物是人非”指眼前的春光明媚。《伊壹》描寫了面對春光明媚時的親切懷舊之情。詩人面對盛開的春光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安慰,從內心深處升起壹種對美好事物無限眷戀的柔情。壹兩句話,感覺好像截然相反。事實上,“不甘於物欲”是因為“定在天邊”而生,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互為因果。
“寒梅最可恨,去年常作花。”詩的最後兩句說,冷梅最能引起人的反感,因為它總被認為是去年開的花。“寒梅春初開,壹見春色便雕零”的特點,自然會讓詩人想起自己,會觸動生命體驗的深情,詩人難免感嘆“寒梅最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