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詩不到20首,都是樂府詩。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壹個與時事有關,壹個主要是表達理想,壹個是遊仙詩。
與時事相關的作品有《陸璐行》、《好李星》、《苦寒行》、《走出廈門行》等。《秋廬行》和《好》兩首,作於建安初年。前文反映何進謀誅宦官,董卓赴洛陽作亂。第二篇講的是關東各州各郡,各有野心,互相爭鬥,內容上亦步亦趨。詩以簡潔的語言描述了這壹歷史過程,因此被譽為“漢末實錄,詩史真跡”(鐘惺《古詩歸》)。尤為可貴的是,在《豪禮之旅》這首詩中,他以悲憫的筆調寫出了廣大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深重苦難:“甲生虱子,萬人死,白骨露於野,千裏無烏鴉,百人留,思之斷人腸。”《苦寒之旅》寫於建安十壹年,以生動的形象描寫了太行山區冬季的寒冷、荒涼和險峻,同時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感受。《走出廈門》寫於建安十二年,五環征三縣。這首詩包括“顏”(前奏)和四個解釋。《顏》集中表現了詩人出征時的復雜心情。講解《觀滄海》,寫出行軍過碣石時的觀感;第二,講解《十月的冬天》第三《河中寒》,寫壹寫回家路上所見所聞;第四,解釋“雖然烏龜活得長”,寫打贏這場重要戰役後的思想活動。其中《看海》描寫海景,“秋風蕭瑟,波濤洶湧,日月之旅出其不意;星辰漢若輝煌,出其不意,波瀾壯闊,體現了詩人擁抱宇宙,吞噬日月的寬廣胸懷。《雖龜為壽》用壹系列生動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事業的看法:“壹個老人騎在馬上,誌在千裏,壹個烈士以極大的勇氣死去”。這是詩人壹生積極進取精神的真實告白。
主要表現理想的詩歌有《獨關山》、《對酒》、《短歌》等。前兩位詩人的政治理想。他的太平盛世的理想是賢君良臣的政治,這種政治將儒家思想和法律與仁慈和威望結合在壹起。這在漢末社會大破壞的現實背景下,無疑具有進步意義。《壹首短歌行》以求賢為主題,以“山不嫌高,水不嫌深,周公嘔哺,天下在家”等詩句表達求賢納士以成就其大業的情懷。遊仙的詩集有《呼出》、《秋胡星》等。曹操不相信方士的神仙理論,所以他寫這些詩是作為別的東西,所以他不能等同於秦煌和吳晗的求仙。在藝術風格上,曹操的詩樸實無華,不做作。他們以深厚的感情和深厚的魅力取勝。在詩意上,以慷慨悲涼為特征。慷慨悲涼,本是建安文學的基調,在曹操的詩歌中最為典型和突出。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沒有照搬漢樂府的章法,而是有所發展。比如《陸璐行》和《好李星》都是漢樂府裏的挽歌,但他用老話題表達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用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南北朝至唐代建安作家和眾多詩人創作的大量樂府詩,可以說是對這壹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曹操的散文多為應用字,大致可分為表、序、書三類。他的代表作有《請加郭嘉封爵表》、《讓郡縣做個交代》、《秀書隨王》、《文軒祭太尉橋》等。這些人物的特點是樸實、質樸、率真、流暢,寫出了曹操特有的聲音。比如《讓郡主知道自己的野心》,講述了自己奮鬥了大半輩子的故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解剖了自己的心靈。其中“獨孤求敗,不知有多少人當皇帝,又有多少人當國王”這幾個字,極其坦率,極有魄力。從東漢開始,散文出現駢文的趨勢,到漢末逐漸出現。壹般的散文作家開始強調對偶性,使用典故。但曹操以其平易、踏實、實用的風格在當時獨樹壹幟。魯迅先生曾稱贊曹操是“改造文章”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