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蠶文化內涵豐富,集詩歌、書法、繪畫於壹體,集各類絲綢服飾於壹身,絢麗多彩,氣勢磅礴。
1.養蠶和詩歌
中國是世界蠶桑之鄉,是壹個有著悠久詩歌歷史的國家。蠶桑生產作為壹種歷史悠久的物質生產活動,必然會在詩歌等文學作品中有所體現。古典詩詞中,很多作品都是以養蠶為題材的。有的反映蠶業的發展進程和技術水平;有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階段和階級矛盾,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壹些人表達了他們的愛國思想,講述了生活中的悲喜故事。養蠶詩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詩經》。《詩經》305首詩中,與養蠶有關的有27首,如:“蠶、月、桑,拿斧,好伐遠廣,護母桑。”,“十畝之間,桑葚閑。”十畝之外,桑葚很容易發泄。(馮偉,十畝之間),“為了自我保護,我們應該擁抱貿易絲綢。”桑葉在落下之前會很茂盛。(馮偉孟)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黃河流域的蠶桑生產已經相當普遍,絲綢和絲織品非常廣泛。然後在市場上交換。
漢代養蠶業進壹步發展。漢代樂府詩中有壹首著名的詩,唱道:“秦有壹個好女兒,自稱羅敷。”羅敷喜歡養蠶,在城南角采桑..."
唐朝是中國蠶桑和詩歌的繁榮時期。據《全唐詩》初步統計,與養蠶有關的詩歌有490多首。在這些詩中,有的反映了田園風光和蠶桑分布:“桑在幽河北始綠,洛陽蠶欲老”(崔豪《贈輕車》),有的講述了蠶農的悲慘生活:“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幼。”清晨,我探是誰在采姑娘,捧著壹長條淚如雨下”(唐·《采桑姑娘》)。還有人感嘆愛情的悲劇:“時間早在我遇見她之前,卻在我們分別之後更久,東風起,百花齊放。春天的蠶到死都要紡織,每晚蠟燭都要把燈芯抽幹”(李商隱無題);更多的是揭露統治階級催稅催租,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白居易在《復賦》壹詩中揭示了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而勞動人民卻處於“幼者無形,老者溫馨”的悲慘境地。在《杜靈措》詩中,他寄語農民,“桑葚賣地交官租,明年溫飽如何?剝去我們的衣服,拿走我們口中的食物。如果妳虐待別人,傷害別人,妳就是壹只豺狼。為什麽壹定要撓牙吃人肉?”強有力的聲音。
宋代以後,江浙成為全國絲綢業的中心,這在很多詩人的詩中都有所體現。南宋江蘇詩人範成大真實地描寫了家鄉的蠶桑生產,如:“春雨繭少,秋有小米堆。”今晚儂家的火最亮,才真正知道新壹年的蠶好。(據田蠶)。詩人戴夫在《織女嘆》中描寫了他在家鄉浙江黃巖“春蠶吐絲,夏蠶吐絲”的情景。愛國詩人陸遊寫下了許多反映當時農村生活的優秀詩篇,其中有117首與養蠶有關的詩,其中有:“洲不植橘,屋旁植桑百株”。
第二,養蠶和農業書籍
中國自古以來農業和養蠶同步發展,關於養蠶的文獻很多。除了經典、歷史、子集等古籍中對蠶業的記載外,主要集中在專門研究蠶業的綜合性農書和專業蠶業書籍中對蠶業的記載。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從漢代到清末,中國有包括蠶業在內的綜合性農業圖書56種,專業蠶業圖書21種。現簡要介紹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主要古籍10種。
1.漢唐時期有關養蠶的古籍有《蠶經》、《種樹藏蠶果》、《蠶織》等。可惜都已經丟了。現存的蠶業記載,除了《四人月令》以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本農業古籍。
(1)《畢升之書》是西漢末年畢升所作。書中有18篇,其中17篇是桑葚。書中關於桑樹直播的記載是我國最早的桑樹種植技術文獻。
(2)《齊·姚敏書》是賈偉四協繼《齊·姚敏書》之後所作,成書於公元6世紀左右,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學巨著。10卷92本。第五冊有壹篇關於桑樹的文章(蠶桑附後),具體介紹了桑樹的種植方法、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養蠶、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的記錄方法。記載了多種蠶,並建議用火加熱,通風防塵,編纂了《永嘉八代蠶》的記載。
(3)《四季綱要》是唐末韓、鄂所作,成書於公元907年左右,是壹種帶有農民歷書性質的書。書中關於農業生產的245項中,有9項蠶桑,如正月“植桑移桑”,三月中旬“修蠶具收蠶糞”,五月“植桑收蠶卵”。
2.宋元時期的蠶業書籍有20多種,最具代表性的有:
(1)《秦觀蠶書》是北宋秦觀寫的。寫於1084,是我國最早的專業蠶書。書中介紹了蠶齡與吃桑量、溫度、蟲蛀的關系,提出了多次稀餵技術,詳細記錄了從浴種到繅絲的實際生產過程。這本書比日本最早的蠶書《蠶飼養法》早600多年。
(2)《陳輔農書》,南宋陳輔所著,成書於1148年,是我國第壹部總結華南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分整本書。中等。下冊22篇,下冊5篇,分為栽桑、采蠶卵、育蠶卵、用火采蠶卵、采蠶卵、育蠶卵、箔繭貯藏等方法,首次記載了桑樹嫁接和低溫處理技術。
(3)《農桑綱目》是元代農學部所撰,是我國最早的官方農書,成書於1273年。全書共分七卷,其中第三卷為植桑,第四卷為養蠶。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養蠶,書名和農業捆綁在壹起,養蠶的篇幅幾乎占了全書的三分之壹。
④《農書》為甄所撰,成書於1313。全書分三部分,分別是農桑配方、百粒譜、農田圖。在《農桑方》中有栽桑技術的記載,在蠶桑繅絲篇中有養蠶技術的描述。農田地圖是本書的特色,有采桑、剪葉、養蠶、繅絲等工具,講解壹目了然。這本書的另壹個特點是比較了南北方營養學的技術,並提出了壹些建議。
3.明清時期的蠶書有180多種,現介紹其中的三種。
(1)天宮吳凱,明代宋所作,成書於1637年,共18卷。書中著重記錄了浙江省的蠶桑、絲織技術,科學表述了植桑養蠶的關鍵措施,詳細記載了繅絲、繅絲技術。這本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四大科技經典小說之壹。
(2)《補農之書》分為上下兩卷。第壹卷作者是浙江湖州沈氏,名為《沈氏農書》,成書於明崇禎末年。第二卷由桐鄉焚書人張履祥補編,名為《補農之書》,成書於1658。後人將上下冊合刊,統稱為“調色農書”。本書系統總結了明末清初杭嘉湖地區的農業和蠶桑生產經驗,記錄了當時的桑葉產量水平,並對桑園和蠶桑高產技術進行了實用探討。
(3)王慶日珍的《湖蠶故事》共四卷。除壹般介紹外,詳細論述了蠶具、植桑、養蠶、繅絲、制種等內容,反映了浙江湖州蠶業的特點。
第三,養蠶和書畫
中國最早使用絲綢,古人用絲織品作為書寫材料,與竹木互補。墨子說:“書之竹帛,傳於後世”(帛是中國古代對絲綢的總稱),可見絲綢從西周開始就用於書寫,到了唐代還流行用素絲書寫。我們現在說的紙是植物纖維制成的紙,而漢代以前文獻中提到的紙主要是指繭絲綢紙。蔡倫《後漢書》傳曰:“自古以來,書約多以竹簡為書契,用帛者謂之紙。”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達1.2萬余字,書寫的古籍有20余種,為我國古代用帛書文字提供了實物證據。時至今日,繭絲綢紙壹直受到書法家的喜愛。1986年,富陽縣農業局做繭絲綢紙13.5公斤,占388平方米。我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用本縣繭絲綢紙書寫《蘭亭序》,並在《西冷藝術集》第二期1989發表題為《阜陽造新絲綢紙》的論文,大加贊賞。江蘇著名書法家徐步雲嘗試用阜陽蠶繭和絹紙印出《百日圖》,效果很好,很開心。
養蠶對中國繪畫也有深遠的影響。壹方面,絲綢是中國早期繪畫的特定材料;另壹方面,養蠶畫是壹個重要的題材。宋代以前,所有的畫都是用絲做的,絲畫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以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國畫是戰國楚墓出土的《鳳圖龍圖》。據考證,這兩幅帛畫都是戰國中期的作品。唐代著名畫家張璇畫了壹幅《道蓮圖》(現藏波士頓博物館),這是壹幅描繪唐代婦女制絲工作的圖畫。現在故宮博物院裏的宋代農村婦女形象,拼命紡紗,衣服卻被撕破了。我們的祖先將絲織與繪畫相結合,廣泛應用於扇子、綢傘等日常手工藝品中。我國早在殷代就有扇子,漢唐時期更是出現了“宛扇似月,自機而至”的說法。扇子是壹種精美的工藝品,包括樊落、絹扇、樊玲、碧沙扇和蟬扇。宋代以後,流行在扇子上題刻、繪畫。人的故事、山水、花卉等繪畫都進入了壹個不完全規模化的板塊。後來的西湖綢傘,結合絲繪開發的各種絲綢風箏,都是中國特有的絲綢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