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幾年詩歌語言鑒賞的命題,可以看出這個知識點的命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語文鑒賞命題主要指向兩個層面:提煉單詞和句子;但欣賞詩歌的語言風格逐漸淡出簡答題,涉足選擇題;
(2)古詩語言鑒賞以簡答題為主,客觀題(選擇題)日益流行(如新課標卷、北京卷、上海卷)。
問題1:欣賞詩歌“煉詞”的藝術
提問方式
1.詩中有壹句話用得好(或者說“總被人稱贊”)。請簡單分析壹下。
2.壹句話(對聯)中最生動的詞是什麽?請簡要分析壹下。
3.詩中的壹句話,和它的壹些版本,妳覺得哪個更好?為什麽?
4.欣賞詩中壹個詞的美或解釋壹個詞的表達效果。
回答技巧
精詞是指詩歌中那些經過反復推敲,運用得當,準確生動,能形象地表現事物、情感等鮮明特征的詞語。古人稱之為詞煉,主要是動詞、形容詞和虛詞(副詞、連詞等。).此外,還經常涉及到數詞和疊字。
1
動詞簡潔、生動、形象,在書寫風景、刻畫人物、表達思想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壹些多義、活用的動詞是高考的重點。如“東有吳國,南有楚,只見天地無盡飄”(杜甫《登嶽陽樓》)等動詞用得恰到好處,氣勢磅礴,生動地描述了詩人在洞庭湖上的感受:眼前是壹望無際的洪水,仿佛湖東南的之地都裂開了,甚至整個幹坤都浮在水面上。
2.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質和狀態的詞語,起裝飾作用。形容詞作“煉詞”對象時,要註意其語義雙關,靈活運用。如王維《縛家嵩山》中“破城過舊渡,秋暮淹群峰”壹句中的形容詞“曼”用得好,表現了秋山落日的闊厚之感。再比如,“人冷橘柚秋老”(李白《秋爬謝朓北樓》)這句話中的“冷”、“老”屬於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意思是橘柚在秋天變紅,給橘林中的人增添了寒意;秋天的風霜使梧桐衰老了。
3.量詞
壹些詩歌中的量詞經過詩人的深思熟慮和提煉,往往具有豐富而雋永的詩意。比如《在深雪前村,壹枝昨夜開花》(鄭谷《早梅》),為什麽原來的“幾枝”最後變成了“壹枝”?因為題目是《早梅》,“數枝”四個字不如“壹枝”準確,更能體現初季,突出詩人對“淩寒獨”早梅的喜愛。
4.副詞
有些副詞對準確表達詩歌中的感情和感受起著重要作用,讀詩時不應輕易放過。比如白居易的《錢塘春遊》中有兩句話,分別是“花兒越來越艷,淺草不能有馬蹄聲”,其中“漸欲”和“才”兩組副詞用得很穩妥,“漸欲”表示花兒撲面而來,讓詩人覺得越來越刺眼,“才”表示詩人對春草誕生的喜悅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