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蘭亭集序》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壹部分的內容是什麽?每個部分的情感基調是什麽?

《蘭亭集序》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壹部分的內容是什麽?每個部分的情感基調是什麽?

本文分為三節,壹節關於“快樂”,二節關於“痛苦”,三節關於“悲傷”。哪裏開心?妳看,“晚春初”和“天高雲淡,風和日麗”可謂是壹種享受。蘭亭之地,“山高竹茂,有清溪湍水”,可謂兩樂。“壹群智者能成,少數長鹹”,可謂三樂。蜿蜒的水,可謂四大樂事。在喝酒和寫詩之間,“我仰望宇宙,俯視類別的豐富,所以看著聽著就夠享受了”,可謂是享受至極!這“五樂”概括了“它的美好和愉悅的時刻”,正是那句“相信可樂”。壹群文人墨客,在青山綠水間,做著優雅浪漫的動作,怎能不令人羨慕。幸福不言而喻。

但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並不是為了快感。中國古代文人對生死有著深刻的思考。死亡壹直是文人心中糾結的話題。面對美景和快感,作者並沒有沈浸其中,而是從中引出了生與死的聯想。生命有不同的形式。無論是“執諸臂而談壹室”,還是“因囑托而離國”,都會滿足於壹時的暢快,甚至忘死。當我對所追求的東西感到厭倦時,我的感情會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想到死亡,我的感情就來了。當初覺得好玩的事,短短壹個音高就成了過去式,至今仍情不自禁;況且生命的長短取決於大自然的安排,最終還是會走向死亡。在作者看來,生命是多麽渺小和可憐啊!以上是作者從現實的角度感嘆人生苦短,無法掌控,突出了“痛”字。

接下來作者考察古人的感受,發現古人也是如此,對生活的感受不謀而合。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普遍重視生命,厭惡死亡。莊子的“生死”觀是“假生”。那麽未來呢?後人看我們就像看古人壹樣,對吧?生命代代相傳,痛苦代代相傳,永無止境。這真是“可悲”!這裏的“悲傷”和上壹段的“痛苦”明顯不同。痛苦的是人生短暫,美好的時光不長;可悲的是,人生壹代比壹代痛苦,永無止境。這樣,“快感-痛苦-悲傷”就構成了這篇文章的情感發展脈絡,非常清晰。

作者把這次會議的作品記錄下來,是為了給後人制作* * *,提供壹個依據。但作者對生死的思考並沒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也沒有得到精辟的解釋。莊子的“為彭其而死,為他而生,為他而哀”具有深刻的哲學價值,它不是“假生”,也不是“假象”。顯然,王羲之並沒有真正理解莊子的思想。作者把眼前的美景與生死問題聯系起來,表現了他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愛,具有積極意義。“生不到壹百歲,總憂為千歲”的想法是很多文人都有的。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如果我不如我,我怕我的年齡不會與我同在。”陶淵明在《歸Xi詞》中寫道:“當壹切都好的時候,我就覺得我的人生之旅結束了。”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我憑吊生命的壹刻,贊嘆長江的無限。”越是這樣,我們越覺得莊子說的深刻。

文中語言簡潔明了,有些已經成為成語,被廣泛使用。因為作者的思想比較含蓄,停止了對人生的思考,所以語言有壹定的跳躍性,可能會影響讀者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