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後,四言詩逐漸衰落,但仍有不少詩人寫四言詩。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晉的陸機和陸雲,東晉的陶淵明。同時也出現了壹些優秀的作品,如曹操的《走出廈門,雖龜長命》:“老馬蹲伏,誌在千裏。烈士之年,勇往直前。”從那以後,人們壹直在吟誦它。
五言詩的起源很早,《詩經》中就有壹些五言詩。但它的正式崛起還是在漢代。漢初《戚夫人歌》後四句為五言,西漢中後期樂府民歌,如童謠“邪路敗良田,謗好人。”桂淑華不真實,黃雀巢在上面。以前被人羨慕,現在被人可憐。“也是壹部完整的五言作品。五言詩和四言詩相比,只增加了壹個字,卻增加了壹個整體的節奏。因此,句子中的容量要大得多,表現功能也強得多,為詩的變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東漢時期,無論是民歌還是文人的創作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長城洞飲馬》、《上山采風》、《十五參軍》等樂府民歌都是可圈可點的作品。班固是最早寫五言詩的作家。他的詠史詩,五言十六句,初顯文人學民間新詩的現象。後來又產生了張衡的《並歌》、秦嘉的《贈女詩》、李炎的《見智詩》。到了漢末,隨著《古詩十九首》的出現,五言詩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建安以來,五言詩壓倒四言詩,進入全盛時期。
七言詩的起源也很早。《詩經》裏也有壹些七言絕句,比如“初二斬冰沖,初三收靈隱”。到了戰國晚期,有了七言勞動歌。荀子的《香香詞》采用了民歌的風格和腔調。西漢後期的壹些諺語、樂府曲,如“畫地不成題,雕木不合時宜”,都是以七言為基礎的。東漢張衡寫了四首愁詩,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律詩。之後,曹丕寫了《葛炎行》,壹般認為這是第壹首成熟的七言律詩。魏晉時期,相對於五言詩,七言詩受到了冷落。直到初唐,七言詩才逐漸興盛起來,出現了許多佳作,如陸的《古意長安》、張的《春江花月夜》。
七言詩的字數比五四個字多,壹句話能表達更復雜完整的意思,語氣也更舒緩悠長。唐以後,五言詩、七言詩成為主要詩體,四言詩趨於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