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

1.

壹,我國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現狀

第壹,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很高。82%的大學生對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感到非常自豪。68%的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永恒的。54%的大學生會用中國傳統的仁、義、禮、信、孝、誠作為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行為。55%的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在中國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社會作用。其次,大學生認為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不夠。56%的大學生認為應該積極糾正“儒家熱”在國外興起,在國內卻被冷落的現象。第三,大學生認為傳播和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過於狹窄。54%的大學生主要依靠課堂學習,認為雖然課堂教學因其系統性和強制性在傳統文化灌輸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於我國實行應試教育,中小學期間忙於升學考試,忽視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大學以專業教學為主,不利於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缺失的原因分析。

調查顯示,高校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使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壹代年輕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中出現斷層,令人擔憂!1.大學傳統文化課程的缺失。高校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了對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調查數據顯示,45%的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無用,但沈迷網絡,熱衷快餐文化和流行文化。這不能完全怪學生,因為目前大學教育的現實是,公共課程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非常少,尤其是理工科專業或者強調理工科的學校。除了開設大學語文,人文課程在就業壓力下會被擱置,儒學也不會開設。功利化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現實需求使得壹些學校將中國傳統文化課作為專業課之外的補充學習,這是我國傳統文化課教學的普遍困境。2.高校缺乏傳統文化教師。壹方面,大多數大學教師沒有意識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責任。他們把自己的經驗放在本專業的科研和學科建設上,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建設流於形式,無人問津;很多大學都面臨著缺乏獨立承擔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師。在大學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很少有教師能夠深刻理解文化經典的基本精神,從現代的角度把握文化經典的知識,這種狀況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3.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陳舊,手段單壹。目前高校的傳統文化課程大多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課程內容大多羅列各種文化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與時代結合不緊密,與現實脫鉤。另外,教學方法單壹,教學多流於形式,隨意性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高校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古籍質量差,數量少。書店或圖書館陳列的傳統文化書籍內容要麽羅列簡單,要麽深奧難懂,現代與傳統相結合、適合現代大學生閱讀的傳統文化書籍較少,造成傳統文化傳播與現代大學生文化需求脫節的現狀。5.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沖擊。首先,中國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價值觀和社會思潮錯綜復雜。我國思想文化領域是國際敵對勢力實施西化、分化戰略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大學生思維不成熟,抵抗力差,西方文化新鮮、異質的特點吸引青年學生跟風,部分大學生開始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其次,市場經濟的影響,加上就業難的壓力,促使大學生追求熱門專業,註重專業技能的學習,忽視傳統文化的學習。再次,“大眾化”的網絡低俗文化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的精神生活和辨別能力不斷下降,文化素養水平低下。高校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綜合運用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等手段,把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教育全過程,使之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

2.

第壹,用豐富的視聽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當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兒童的發展。”環境可謂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師。受傳統文化環境的影響,孩子可以通過與環境的互動,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壹)利用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幼兒園文化建設可以在幼兒園建設中采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比如將戶外休閑區建成中式園林,讓孩子領略中國傳統園林的特色。室內裝修也可以借鑒中式風格。比如兒童活動區的天花板上掛著中式窗欞,不僅美觀,還可以掛老師和孩子們的藝術作品。兒童活動區可配置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設施設備,如彩色瓷罐養的金魚、小藤椅、風箏、茶具、竹木屏風、中式儲物櫃、小盆景、竹馬搖椅、筆墨硯臺、折扇等。這些物品既能傳遞民族文化信息,又能被孩子用在生活或遊戲中。當然,在環境的營造過程中,需要請專業人士進行整體設計,註意對傳統建築風格的巧妙借鑒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兒童心理;還要註意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式的協調與轉化,避免為了突出傳統而破壞園區的文化和諧。(2)選擇體現傳統文化特色的材料裝飾公共環境。幼兒園可以選擇壹些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特色的材料、圖片、實物,在公共環境中進行展示。比如在幼兒園的公共區域,如樓梯、過道、走廊,會張貼或懸掛印有國畫、書法、古代文化景觀、民間器物、民俗活動等反映傳統文化的掛歷、畫報、照片、扇子等;會有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器皿等物品只能在走廊的角落或樓梯、窗臺、古董架上看到。老師、孩子、家長路過都可以隨意欣賞。這些圖片和實物每個月都會更換,既營造了傳統文化的氛圍,也為老師、孩子和家長提供了了解傳統文化的教材。幾年來,孩子們通過觀看這些圖片和實物,可以學到很多傳統文化的常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3)利用語音材料營造聽覺環境傳統文化教育除了視覺畫面和實物外,還可以利用聽覺音樂和語言。我們安排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個時段播放民歌或民族音樂,營造聽覺環境。如在兒童晨運和戶外活動中,播放歡快有節奏的或唱或說的兒童民歌,以及歡快喜慶有趣的民樂;在孩子吃飯、選擇活動、入睡、午睡起床時,播放緩慢優美的民樂。這些曲子壹般兩個月換壹次,每套大概20首。需要註意的是,在這個環節中,音樂或語言只是背景,旨在通過聽覺環境的營造,讓孩子置身於更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無論是音樂還是童謠,都不能強迫孩子學什麽,尤其是不要求他們背幾首童謠。比如,有的孩子對有節奏的背誦感興趣,可以停下主要活動,聚精會神地聽演講者講;有些孩子從來不會註意這些聲音,但這並不妨礙同樣的聲音通過兩個月的反復在他的大腦中留下痕跡。這種做法是通過環境對孩子形成類似的“印記”效應。(4)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在豐富生動的學前教育課程要求下,學前教育必須走向社區,尤其是傳統文化教育。許多傳統文化仍然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如毗鄰廣州天河實驗幼兒園的天河公園,有獲得世界園博會壹等獎的月輝園、在日本獲獎的精致嶺南園林越秀園、莊嚴的鄧世昌皇冠墓等。幼兒園利用這些資源對孩子們進行園林藝術、建築藝術、書法藝術、對聯藝術、雕塑藝術、盆景藝術以及祭奠和豐收慶典等民俗文化教育。壹般來說,幼兒園所在的街區、鄉鎮往往有當地的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間工藝品店、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祠堂等。這些是老師和孩子們參觀和學習傳統文化的地方。此外,壹些社區或商家在傳統節日前安排各種具有民俗特色的娛樂和紀念活動,大人可以帶孩子參加適合的項目。有些父母的工作與傳統文化有關,如國畫藝術家、傳統工匠、傳統樂器演奏家、粵菜廚師等。幼兒園可以組織教師和幼兒參觀工作場所,或者邀請家長入園開展相關活動。總之,社區資源為傳統文化教育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要重視和利用好。

二是以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分層次的主題活動。

中國悠久的文化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傳統民俗氛圍濃厚,活動豐富,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這為幼兒園開展以節日為載體的主題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因此,基於節日的傳統文化教育成為幼兒教師的知識。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結合當地習俗,選擇可以開展主題活動的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最隆重的春節在孩子們的寒假,開學的元宵節可以作為春節的延伸,所以我們經常把這兩個節日聯系在壹起,開展主題活動。(1)突出節慶活動的層次性。孩子們將不得不在公園裏度過幾年中的幾個相同的節日。這些節日如何體現特色,激發孩子的興趣?老師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總體目標,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的主題活動內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要讓孩子感受到創新,願意參與每壹個節日。例如,小班幼兒側重於節日氛圍的感受和典型節日活動的參與,中班幼兒側重於節日內涵的體驗和初步理解,大班幼兒側重於節日發展過程的理解和節日活動的展示和豐富。根據孩子的興趣、能力、生活經歷、班級資源等因素,每個班級開展節日主題活動的時間可長可短。長達兩個月,比如大班的孩子元旦後進入春節準備階段,開學後開始為期壹個月的“過春節,過元宵”主題活動;短的可能只是節前節後壹周的小主題活動,甚至只是節日當天的“節日化”活動。(2)重視“節日”課程建設。"節日"課程可以作為壹個全園的作品。我們的主要方法有:幼兒園業務總監在節前半個月收集相關信息,放在老師的“辦公平臺”上,提醒老師設計節日主題活動方案;節日前壹到兩周,美術老師會布置相應的公共環境,為全園營造節日氣氛;各班在節前節後開展壹段時間的主題活動,師生用活動作品裝點班級環境;節日當天或前壹天,廚房提供兩三次“時令”食物;公園或級別團體根據需要組織有老師、孩子甚至家長參加的大型節日活動。在“節日”課程中,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尤為重要。首先,家長需要創造良好的條件,幫助孩子積累真實的假期經驗。主要的傳統節日,最後都是父母帶著孩子在家度過的。家庭如何過節,直接影響孩子的真實體驗和經驗積累,以及對節日內涵的理解,進而影響主題活動的開展。第二,家長需要在節日期間收集圖文資料。第三,家長需要參與親子活動。第四,需要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作為助教,為孩子示範或講解壹些關於節日的傳統習俗。家長通過參加幼兒園組織的節日活動受到感染和激勵。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對孩子的意義和價值,對傳統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進而轉化為行為支持。

第三,在日常活動中有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園壹日生活是壹門課程”,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滲透到幼兒壹日活動或常規活動的諸多環節中。(1)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兒童日常活動的諸多方面,是我國傳統語言藝術的傑出代表,工整、優美、簡潔,具有音樂感和畫面感。兒童壹般對有節奏和押韻的語言比較敏感和感興趣。因此,選擇與孩子生活經歷相關的四句五言或七言古詩,引導孩子去欣賞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們設計了“每周壹詩”的活動:在每周壹的升旗儀式上,業務總監根據節氣、節日或季節變化、對應事件等選擇壹首古詩。,並由壹位閱讀水平較高的老師背誦,帶領全體師生朗讀壹兩遍,講解詩的背景和含義;各班老師在幼兒活動室的閱讀區(或語言區)設立“每周壹詩”壹角,將與古詩詞相關的圖片、文字、視聽等資料放入其中;教師在壹周內多次利用幼兒在園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結合多媒體教學軟件,教幼兒背誦詩歌,整體閱讀詩歌中的常用漢字,欣賞詩歌中表達的意境和畫面,介紹與詩歌或詩人相關的故事;幼兒園通過家聯系平臺發布“每周詩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註意力在家裏隨機交流,也可以給孩子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需要強調的是,“每周壹詩”的活動主要是讓孩子感受古詩詞的審美和語言特點,了解相關的傳統文化信息,並不要求任何孩子背誦幾首古詩詞或認識多少個漢字。(2)以靈活多變的方式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在壹些過渡環節,比如飯前、離園前,老師可以選擇壹些成語故事、民俗故事、童話故事講給孩子聽,或者借助多媒體播放這類故事的動畫短片、傳統相聲的視頻、評書等;散步時,老師帶領孩子觀看園內傳統文化環境;結合傳統節日,在戶外遊戲和地域遊戲中投放適合相應年齡段孩子的民間遊戲素材,孩子也可以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在中學生學會用筷子吃飯之前,老師可以講解與筷子周圍吃飯有關的傳統習俗;每年在大班畢業典禮或其他重大文藝演出時,安排教師民樂表演、親子民族服裝表演、傳統故事表演、家長戲曲表演、師生古詩詞說唱或表演演唱、武術表演等2個“中國風”節目。(3)選擇合適的教材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在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對某些話題產生興趣,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教育除了主題探究活動外,在五大教育領域選擇合適的內容,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途徑。語文教材有古詩、童謠、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音樂教學主要是對廣東民間兒歌和搖籃曲的學習和欣賞,對傳統音樂名曲的欣賞,以及少量的粵劇和京劇。美術教學包括傳統美術作品和手工藝的欣賞,傳統藝術形式的創作嘗試;體育活動主要是學習傳統體育遊戲並靈活運用。在傳統的文化活動中,各學科的內容可以相互滲透,界限不是特別清晰,這與嚴格意義上的學科教學是不同的。比如欣賞古詩詞後創作國畫,或者用詩詞欣賞國畫,就是把語言教學和美術教學結合起來,互相滲透。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藝術美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它歷史悠久,知識廣博,類型多樣,特色鮮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壹些內容無疑具有時代的局限性,有些甚至與現代科學背道而馳。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有傳承的意義。幼兒教師要懂得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取舍。在教育內容和形式上,要結合學前教育的特點和實際,善於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價值觀選擇傳統文化,註重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時代性,選擇符合學前教育發展規律的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