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
幸福大先生,逍遙女作家
《未來學院》院長
《佳豫太空站》站長
豫見生命,綻放天性
因上精進,果上隨緣
豫見《道德經》第23章
日經第910篇
原文: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大意:
希言自然。
我們會把很久未見面的朋友,他的偶然來訪,稱之為“稀客”,意思是少見的尊客。
“希言”,指平常較少用的名言,類似佛家所說的“不可說”。
是最高的道理,最高的境界,不是用文字、語言所能表達的,這就是“希言”的內涵。
“自然”,不是指自然科學的自然,而是類似於佛家所說的“如是”。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飄風即颶風,又叫臺風。我們大蘇州靠近太湖,壹到夏季就會出現臺風和暴雨的現象。
臺風在夜裏會比較大,所以在夜裏來的臺風最可怕。同時,臺風過境不會超過二十四小時以上,最大的風速中心不過幾個小時就過去了,不會整天吹的,無論如何強大的臺風,到了中午,都會減弱變緩慢。
我們蘇州夏天的大暴雨,只是下壹陣子,不會下壹整天。
暴雨大概持續壹至兩個小時就會過去,最多三個小時,超過三個小時就不得了了,下水道排水不及時,地面就可能漲大水。
當然雷雨壹來,定是會連續三天:今天、明天、後天連著下,但是每天雷雨的時間,都會漸漸向後延緩,雨量逐漸慢慢減小。
孰為此?
這是什麽道理呢?是誰在主宰呢?冥冥中有壹個能力,這是天地間自然的法則:它就是“道”。
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
白居易: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天地也不能保證永遠無盡而長生不老,那麽,人生更不能希求長久的永存了。
回看歷史,我們會發現壹個神奇的現象,東方的中國誕生了哲學家老子、孔子,印度誕生了釋迦牟尼,西洋誕生了蘇格拉底……事實上,他們都同在壹個世紀之中。
地球和人類的時空命運,當然可以推算出來。
但是,正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我們何必提前知曉呢?萬事不前知,人生才富有追求的意思。
宇宙有生有滅,那人的規律,必然也逃不開這個法則,也是有生有滅的。
可是,人類卻有壹個愚不可及的呆勁,總希望什麽事情,都能把握在自己的手裏,事實上,那是絕對把握不住的。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有個詞語叫誌同道合,顧名思義:喜歡修道、講道的人,自然會與修道講道的人結合在壹起,反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喜歡吹牛的人,自然就喜歡和愛吹牛的人在壹起。
有壹個成語叫:手舞足蹈。手舞:手忙者如打牌;足蹈:腳忙者如跳舞。喜歡打牌跳舞的人,總會合在壹起。這到是可以成為誌同道合的反證。
所以: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有句話說:欲令其亡,必令其狂。妳的境界在哪裏?看壹下自己的心在哪個世界。
老子這句: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類似於孔子說的:德不孤,必有鄰。
也就是說:真正為道德而努力,就不要怕寂寞和淒涼,縱然不能得之於壹時,也能得之於萬古。
有人說:我壹輩子要做學問,修道德。
能說出這翻話,那真的是不容易,首先,他要準備寂寞壹輩子才行,同時,甘願寂寞壹輩子還不夠,還要懂得如何來享受寂寞。
就像師父他們閉黑關壹樣。就算是寂寞、窮苦、疾病……都不能移其節操。
真要有這個精神,才能說到出世入世,誌在利他之心。如果沒有這個觀念,靠平日裏吹牛是沒有用的。
世事無常,宇宙萬物沒有壹分壹秒不在變化,不是我們的力量可以把握的。
但是,有壹個東西,它超越現實,它就是我們生命所本有的,自然本有的東西。
它能變、所變、受變的都是天人合壹,也就是那個變而不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