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三緘其口”。
解題過程三個剪刀,三緘;壹面旗子,其; 壹張嘴,嘴就是口;將三樣事物用諧音或是同義的方式組合得到的成語。
讀音sān jiān qí kǒu
釋義形容說話十分謹慎,不肯或不敢開口(語出《說苑·敬慎》)。
出處《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擴展資料近義詞
緘口不言?[ jiān kǒu bù yán ] 緘:封閉。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出 處:《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禦史挾勢淩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反義詞
信口雌黃?[ xìn kǒu cí huáng ] 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原作口中雌黃。《晉書·王衍傳》記載,王衍能言,“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時人都稱他為“口中雌黃”。雌黃:黃色礦物,可做顏料。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抹後重寫。
出 處:南北朝·劉孝標《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