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軍之將
拼音:
[b?i jūn zhī ji?ng]
解釋:
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出處: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
舉例造句:
?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 秦 魯 以成其功。
成語典故:
漢初,被封為漢王的劉邦,采用了大將軍韓信的計策,暗渡陳倉,攻取了秦國的故土關中地區(今陜西壹帶),奠定了向東出擊,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的`基礎。 隨後,劉邦從關中逐漸向東進兵,在今河南、安徽壹帶,同項羽展開了長期相持的戰鬥。同時劉邦派韓信帶領壹部分人馬,渡過黃河,去付伐背漢親楚的魏王豹。魏在今山西西南部,被韓信壹鼓攻下,並俘獲了魏豹。接著,韓信繼續向東,進擊趙王歇,因其手下大將陳余不聽廣武君李左車之言,在井陘(在今河北井陘縣,與山西交界處)處俘獲趙王,並陳余陣亡,李左車被生擒。 韓信十分贊賞李左車的才幹,很是優待他,並向他請教,但李左車卻說道:?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意指,失敗者還充什麽英雄!韓信笑道:?先生不必客氣,如果當初陳余聽了先生之言,那麽?敗軍之將?就是我了。? ?敗軍之將?此成語就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