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的主人公是誰?
答:馬援
馬革裹屍的典故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 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 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麽先生也隨波逐流,壹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窘,壹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
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麽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於功,我怎麽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麽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壹個有誌的男兒。
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 的皮革裹著屍體回來埋葬,怎麽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盂冀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壹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 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六十二歲那年,“馬援又主動請求出征武陵。原來,那時武陵的少 數民族首領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 人率軍前往。
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風他精神矍爍,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第二年,馬援因長期辛勞,患了重病,在軍中死去,從而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誓言。
馬革裹屍的啟示
“馬革裹屍”體現的壹種人生價值取向,是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
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3成語名稱:馬革裹屍
成語拼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作戰英勇。
實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緊縮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英勇作戰犧牲在戰場。
成語來源: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成語造句: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三章:“甘灑壹腔熱血於報國疆場,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壹次,他放走了壹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壹個僻遠的鄉村。
馬字開頭的成語
馬上得天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包含有馬字的成語
風馬牛不 路遙知馬 馬上得天 盲人騎瞎 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 烏頭白, 柳營試馬 木牛流馬 司馬昭之
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4成語馬革裹屍出處: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後漢書·馬援傳》。
馬革裹屍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後漢書·馬援傳》。
東漢時名將馬援,字義淵,扶風郡茂陵縣人。他年輕時在郡裏當過小官,因為同情壹批犯人,在押解途中擅自把他們釋放了,自己逃到甘肅,以農牧為生。
漢光武帝劉秀時,馬援參加了幾次抵抗外族侵略、保衛祖國邊疆的戰爭,立了多次戰功。漢光武帝拜他為“伏波將軍”,封他為“新息侯”o
有壹次,“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壹帶打了敗仗,全軍覆沒,馬援得了這個消息,便主動要求上前線去。那時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光武帝因為他年紀老了,沒有批準他的要求。他不服,當場披甲上馬,在馬上挺胸昂首,揮舞兵器,十分威武。光武帝不禁嘆道:“多麽精神啊,這位老將r馬援於是帶領軍隊,開往貴州戰地去了。
《後漢書·馬援傳》載,馬援常常說:“大丈夫立誌,意誌要越窮越堅定、氣概要越老越強壯!"又說:“好男兒當為國戰死疆場,以馬革裹屍還葬!”
後來馬援果然死在軍中。他在貴州壹帶作戰時,因為士兵傳染疫病的很多,戰鬥十分艱苦,而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自己也得了重病。但是他還堅持,不肯離開部隊,最終實現了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的壯誌。
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5公元四四年秋,東漢的名將馬援在交趾立功回京,朋友們紛紛前往歡迎。當時有個以善於謀劃而聞名的孟冀也前往祝賀,並向馬援說了壹些奉承的話。馬援聽了心中十分不快,他說:“我以為妳會說壹些正經話呢,沒有料到妳也隨波逐流地來壹味地誇獎我。武帝時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郡地方,封地不過幾百戶,而今我的食邑是三千,這是賞過於功啊,能保得住嗎?妳老先生何不指教我壹下,幫助幫助我呢?”孟冀說:“我愚笨,不能辦到。”馬援嚴肅地說:“而今匈奴烏桓不斷侵擾北方邊境,我欲任先鋒,作壹個有誌男兒。大丈夫當死於疆場,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耶?”孟冀聽了十分佩服地說:“真不愧為壹大丈夫啊!”
後來人們引用“馬革裹屍”來形容英勇作戰,誓死如歸的殺敵決心。
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6釋義
用馬皮將屍體包起來。形容戰死沙場,無棺盛殮。壹般指為正義的事業而犧牲在戰場上。
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
漢光武帝時的“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是當時壹員名將,他驍勇善戰,為東漢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勛。
後來又曾多次率軍抵抗外患,平定邊疆。
有壹次,馬援凱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陽時,便見大路兩旁密密麻麻,站滿了前來迎接的人群。
其中有個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馬援表示恭賀,但無非是些此番得勝還朝,皇上定有封賞,從此高官厚祿、衣食不愁的恭維話。
馬援沈下臉來對他說:“我很希望先生能誠心地指教我,先生怎麽也和壹般人壹樣,盡說些恭維我的話呢?”孟冀聽了,感到有些慚愧,“嘿嘿”地笑了兩聲。
馬援接著說:“以前武帝的時候,有個伏波將軍路博德,為漢朝開拓了七個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給他幾百戶的封地。
現在我的功勞比路博德的功勞小得多,也被拜為伏波將軍,得到了壹個大縣的封地,賞大於功,受之有愧啊!這樣怎麽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麽不在這方面指教我呢?”孟冀說:“我還真的沒有想到這麽多。
”馬援說:“現在,北方邊境還不安定,匈奴和烏桓不時要來侵擾我國邊疆,我將帶兵前去抗擊敵寇。
男子漢應該為國捐軀,戰死在邊疆,即使用馬皮包裹著屍體回來,也在所不惜,怎麽能夠躺在床上,守著妻子兒女度過壹生呢?”孟冀聽了馬援的話,十分敬佩,贊嘆說:“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這樣啊!”
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7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壹次,他放走了壹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壹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裏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成語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成語示例
宋·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