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表示程度或數量逐步緩慢增減的詞語有哪些?

表示程度或數量逐步緩慢增減的詞語有哪些?

1、成年累月[chéng nián lěi yuè] ?

成年累月是壹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éng nián lěi yuè,形容時間長久,長年累月。

出處:《兒女英雄傳》

解釋:成:整; 累:積聚。 壹月又壹月,壹年又壹年。形容時間長久,長年累月。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平白的沒事還在這裏成年累月的閑住著,何況來招呼姑娘呢?”

造句:他成年累月的在家閑呆著。

2、每況愈下[měi kuàng yù xià] ?

每況愈下(語出洪邁《容齋續筆?蓍龜蔔筮》)指情況越來越壞,讀音為měi kuàng yù xià。與“每下愈況”(語出《莊子·知北遊》,意思是越是在低微的領域,越是能了解到真實情況。下:低微的領域;況:了解到真實情況)實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成語。

出處:洪邁《容齋續筆?蓍龜蔔筮》

典故: 源出南宋文學家洪邁的《容齋續筆?蓍龜蔔筮》。原文是:“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意思是說,人人都自以為是,家家都自以為貴,情況越來越糟糕了。莊子《知北遊》中“每下愈況”(莊子用每況愈下的意思是說,越往下越明顯。故事講的是壹個市場監督員,在監督別人賣豬肉的時候,會拿腳踩壹下豬,看夠不夠肥。如果踩肚子的話,當然不管多瘦的豬肚子都是肥的,所以鑒別肥不肥的方法是去踩豬的腿,如果腿夠肥,那麽豬才肥。與現在用的每況愈下完全不同的含義)與此意不同,每況愈下“”亦非“每下愈況”之誤用,兩者實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成語。

舉例造句: 下品中的魏武帝,更真是每況愈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僅僅這樣的十個字而已。?

3、日積月累[rì jī yuè lěi] ?

日積月累,指壹天天的不斷積累,越積越多。每天不斷的積累。形容長時間的積累。

出處:《宋史·喬行簡傳》:“日積月累,氣勢益張。”

例句:(1)學習知識應日積月累,不能壹曝(“曝”字不能寫成“暴”,要特別註意)十寒。

(2)學習外語沒有什麽訣竅,只有靠日積月累才行。

近義詞:積少成多,成年累月,日就月將,集腋成裘

4、入不敷出[rù bù fū chū] ?

入不敷出是壹個成語,讀音是rù bù fū chū,是指收入不夠開支,形容非常貧窮。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第107回。

解釋:收入不夠支出,形容非常貧窮。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7回:“但是家計蕭條,入不敷出。”賈府被抄家後,賈赦、賈珍被流放,原來與賈府走得近的人紛紛回避。皇上念賈妃的舊情,封賈政世襲舊職,有些人又回到賈政的身邊。但此時的賈府家計蕭條,入不敷出,壹天不如壹天。薛府也被薛蟠弄得接近家破人亡。

造句:他工資很少,每個月都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