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題:
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 :“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壹些犯人死不認罪 ,不知老兄有何法。”
周興得意地說:“ 這還不好辦 !” 說著, 端起酒杯抿了壹口 , 來俊臣立刻裝出懇切的樣子說:“ 哦, 請快快指教 !” 周興陰笑著說 :“妳找壹個大甕 , 四周用炭火烤熱 , 再讓犯人進到甕裏 。 妳想想 , 還有什麽犯人不招供呢 ?”
第二題:
找壹個大甕 , 四周用炭火烤熱 , 再讓犯人進到甕裏 。
第三題:
比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是比喻某人用來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
它揭露了酷吏的殘忍,也教會人們壹種以牙還牙的鬥法;同時告誡人們不要作法自斃。
第四題:
杯水車薪
用壹杯水去救壹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壹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後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壹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壹杯水根本就是無濟於事,壹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栩栩如生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壹樣。
莊子寫出了這樣壹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壹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三顧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臥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以壹當十
當:相當。壹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壹個以壹當十的戰例
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壹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壹次他說:“壹只鴨子壹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壹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壹片冰心
冰心:清潔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詩人王昌齡官場屢屢失意,觸犯了權貴豪門,壹再被貶,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純潔而自慰,決心不與那些人同流合汙,他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流露出這樣的情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按圖索驥
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準選出的“千裏馬”——壹只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氣壯山河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可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雞犬不寧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他目睹了民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寫了壹篇《捕蛇者說》。該散文描述壹個捕蛇者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種地,因為貪官汙吏們搞得當地雞犬不寧
力不從心
心裏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誨人不倦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幹農活。孔子心裏不高興,壹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自己的答案1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