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打擊仇敵,洗雪仇恨的成語

打擊仇敵,洗雪仇恨的成語

不***戴天 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願和仇敵在壹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出處:《禮記·曲禮上》:“父之仇,弗與***戴天。”

不同戴天 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願和仇敵在壹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出處:《公羊傳·莊公四年》“諱與仇狩也”漢何休註:“《禮》,父母之仇,不同戴天。”

反目成仇 反目:翻臉了。翻臉而變成仇敵。壹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對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娶壹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後頭了,甚於憐新棄舊,反目成仇的多著呢。”

嫉惡如仇 指對壞人壞事如同對仇敵壹樣憎恨。

出處: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蔡木龕》:“嫉惡如仇,有所白眼者,出壹語必刺入骨。”

嫉惡若仇 指對壞人壞事如同對仇敵壹樣憎恨。同“嫉惡如仇”。

嫉貪如讎 對貪汙如同對仇敵壹樣痛恨。

靦顏事仇 指不知羞恥地為仇敵做事。

認仇作父 把仇敵當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同“認賊作父”。

出處:方誌敏《可愛的中國》:“朋友,雖然在我們之中,有漢奸,有傀儡,有賣國賊,他們認仇作父,為虎作倀,但他們那班可恥的人,終竟是少數。”

認敵作父 把仇敵當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同“認賊作父”。

出處:蒲韌《二千年間》八:“同時也不能不想那些認敵作父、賣國求榮的大漢奸。”

認賊為父 把仇敵當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同“認賊作父”。

出處:蘇曼殊《遁跡記》:“先是余家既亡,悵悵無之。大盜更迫我儕,為供奔走。測彼居心,是畜獵犬之技。斯是認賊為父,自殘梵裔者,亦復不少。”

認賊作父 把仇敵當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

出處:華而實《漢衣冠》三:“鄭成功臉色發白,全然失去了希望,他悲憤地昂起頭,壹字壹音地說:‘妳認賊作父!’”

視如寇仇 寇仇:仇敵。看得象仇人壹樣。

出處:《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孫龐鬥智 孫:孫臏;龐:龐涓。孫臏、龐涓各以智謀爭鬥。比喻昔日友人今為仇敵,各逞計謀生死搏鬥。也比喻雙方用計較量高下。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靦顏事仇 謂不知羞恥地為仇敵做事。

出處:羅正緯《灤州革命先烈事略·王金銘》:“若靦顏事仇,為虎作倀,心果安在耶?”

同仇敵慨 指全體壹致痛恨敵人。同“同仇敵愾”。

同仇敵愾 同仇:***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壹致痛恨敵人。

出處:《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同袍同澤 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事的關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出處:《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無衣之賦 以之為出師相援、同仇敵愾之典。

出處:春秋末,吳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師秦廷,倚庭墻而哭,七日勺飲不入。秦哀公乃賦《無衣》詩,並出兵救楚。事見《左傳·定公四年》。

兇終隙末 兇: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後,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出處:《後漢書·王丹傳》:“張、陳兇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雪恥報仇 雪:洗掉。洗掉恥辱,打擊仇敵。亦作“報仇雪恥”。

以血洗血 洗:洗雪。用仇敵的血來洗雪血仇。指殺敵報仇。

出處:《舊唐書·源休傳》:“我國人皆欲殺汝,唯我不然。汝國已殺突董等,吾又殺汝,猶以血洗血,汙益甚爾。”

冤家對頭 指仇人,仇敵。

出處:清·李漁《慎鸞交·狠圖》:“誰想才學之才與錢財之財兩下裏是冤家對頭,從來不肯見面的。”

冤家路窄 仇敵相逢在窄路上。指仇人或不願意見面的人偏偏相遇。

出處: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真是冤家路窄,今日壹命討了壹命。”

冤有頭,債有主 冤有冤頭,債有債主。比喻要了解事情,必須找為主的人。

出處:《續傳燈錄》:“卓拄壹下,曰:‘冤有頭,債有主。’”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眼紅:激怒的樣子。仇敵碰在壹起,彼此更加激怒。

出處:賴傳珠《模範紅五團的新榮譽》:“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眼紅:激怒的樣子。仇敵碰在壹起,彼此更加激怒。

出處:元·李政遠《還牢末》第壹折:“仇人相見,分外眼明,我領著大人的言語,拿李孔目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