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止的意思是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
知足知止,漢語成語,拼音:zhī zú zhī zhǐ,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出自《周書·蕭大圜傳》:“況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壹生,何其僻也,豈如知足知止,蕭然無累”。
知,本義是談論和傳授行獵、作戰的經驗;後引申為經驗,常識,真理;又引申為聰明的,有戰略的,覺悟的;由談論和傳授行獵、作戰的經驗引申為了解,懂得,通曉,明白,能體會;又由了解,懂得,通曉,明白,能體會引申為管理,主持。
足,始見於商代甲骨文,象形字,其古字形像人的腿和腳,本義指人的下肢,包括腳和小腿。後轉指腳。又引申為動物的蹄、爪,以及植物的根莖,或支撐器物的腳,物體的基部等。足又有有充足、富裕、滿足、止、完成、能夠等意思。
止,通過腳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為至、臨義,又引申為停止、靜止義,進壹步引申為停留、逗留義。由停留引申為居住、處所義。由停止義引申為禁止、去除義。由本義亦可引申指人的舉止、容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