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道這種常見於險峻山區的道路形式,是在陡峭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的通道,在中國古代很早就產生了。今人所見關於棧道最早的記載是在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以範睢為相,開鑿棧道,在懸崖絕壁間穴山為孔、插木為梁,鋪木板聯為棧閣,形成獨特的山間棧道,是壹個早於萬裏長城的巨大土木工程,在二千多年前是人類歷史上的傑出創舉。如今尚有跡可尋的棧道主要有子午道、駱谷道、褒斜道、陳倉道等,均系古代自長安翻越秦嶺、前往南方諸省的驛道。
與古長城相比,棧道的主要作用在於溝通,如《戰國策·秦策》中秦丞相範睢所言:“棧道千裏,通於蜀漢。”在中國,古棧道與大運河、長城壹並,被列為古代三大傑出建築,在軍事防備、物資運輸、民間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所謂棧道,即古人為了解決崇山峻嶺中的交通問題,尤其像秦嶺這樣的天然屏障,而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架木樁,最後鋪上木板而成的供行人和車輛通行的“專用”道路。為了保障安全,在棧道靠河身壹側及拐彎處,有的還裝有欄桿,以防人馬車輛不慎墜入河中。為了防止崖壁上土石下墜砸傷來往人畜,還在有些地方的棧道上加蓋頂棚。有頂棚和欄桿的棧道,遠遠望去好像壹長串空中樓閣,被古人稱為“閣道”。橋梁是橫水而過,棧道是傍水而行,棧道中有時也有加蓋頂棚的橋梁,故也稱棧道為“橋閣”。據說秦國所修金牛道,便是中國最早的棧道。金牛道又叫“蜀棧”,北起陜南勉縣,南至四川巴中大劍關口,是古代川陜的交通幹線。其中,川北廣元到陜南寧強壹段十分險峻,被詩人李白在詩中感嘆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與寶雞有關的人盡皆知的成語,叫作“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陳倉”乃寶雞的古名,此處特指渭河北岸的陳倉古渡口;“棧道”指的是從關中翻越秦嶺,南通漢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嶺古道、褒斜道、連雲棧道組成。全長250公裏,架於懸崖絕壁和泥沼之地。棧道在關中的出口斜峪關,距陳倉古渡相距約70公裏。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來源於壹段古代歷史。當年秦朝被推翻的時候,項羽、劉邦以及其他參加反秦戰爭的各路將領,齊集商議勝利以後怎樣割據國土,大家約定:誰先攻下秦都鹹陽(今陜西西安附近),誰就在關中為王。關中不但物產豐富,而且軍事工程也有強固的基礎。結果,最先進入鹹陽的是劉邦,而勢力最強的項羽企圖獨霸天下,既不想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肯讓他回到家鄉(今江蘇沛縣)壹帶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漢中(在今陜西西南山區)三個郡分給劉邦,封其為漢王,以南鄭為都城,期圖把劉邦關進偏僻的山裏去;同時,把關中劃作三部分,分給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劉邦向東發展的出路;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領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壹帶廣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蘇徐州)為都城。
劉邦表面上服從這個布局,暫時領兵西上,開往南鄭,並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壹路走過的幾百裏棧道全部燒毀。燒毀棧道,壹方面是為了防禦,另壹方面是為了迷惑項羽,使其松懈對劉邦的戒備,以為劉邦不打算回返了。劉邦到了南鄭,拜韓信為大將,商議向東發展、奪取天下之策。於是,韓信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暗中卻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抄小路襲擊陳倉,殺死守將,章邯被逼自殺,駐守關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繼投降,劉邦全部占領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為以後建立漢朝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的軍事含義是:在正面迷惑敵人,以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該成語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將其引申開來,即以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而使其不備的策略,也可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在使用時,也可將“明修棧道”省略掉,直接以“暗渡陳倉”單獨來使用。
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緣故,還發生了另壹個成語故事。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計策,當初張良建議燒毀棧道的時候就曾向劉邦說過。劉邦見他們兩人先後所定的計策竟然完全壹樣,高興地說:“英雄所見,畢竟略同!”由此,後來又形成了“英雄所見略同”或“所見略同”這句成語,與成語“不謀而合”(即事先未經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態度完全壹致)的含義相同。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和合思想,對今天的旅遊審美有著重要的啟示。旅遊是集自然美、社會美、形式美、藝術美為壹體的綜合性審美活動,對人與環境親密無間的結合,對溝通人際關系,對人類消除焦慮感、抑郁感,恢復心氣平和,意義甚大。可見旅遊的美學本質就是追求和諧,而古棧道文化體現出來的和合精神對當前更好地開展文化旅遊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