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戰國四公子為何養士

戰國四公子為何養士

養士,這個行為在戰國時期可謂是經常出現的,論當時養士的名聲,還得說是戰國四公子了。但是戰國四公子為什麽要養士呢?

? 通過養士能迅速擡高自己的政治聲譽,來號召天下,又能壯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來稱霸諸侯。

? 首先,我們都知道在養士的那個時代是戰亂時期,東周以將,諸侯紛爭,王室勢力衰弱,因而養不起那樣多的文士之類,因此學問就逐漸向下層擴散。人員流動比較大。正是這樣壹種趨勢,使得在他們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就可以稱之為王者師了。也是秦國越來越強大的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挽救國家的滅亡,竭盡全力去廣招賓客。因此,養士成為了當時的壹種風氣。當時,以養士為名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因為他們四個人都是貴族,所以稱為“戰國四公子。

其次,作為君主。還要講究養士的目的,不僅僅是讓門客吃好兒玩好,而更重要的是讓養士者鞏固和擴大自己的統治權。養士的人以自己的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為基礎,簡單來說,誰的家底厚!誰手下的門客就越多。在社會上的地位就越高。因此它們將養客作為塑造自身形象的壹種手段,希望能獲得相應的社會評價。從而投奔自己的門客也會越來越多。

再來說竊符救趙,這個故事出自《魏公子列傳》。這裏來說對我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魏公子也就是信陵君,他通過結交侯贏,在趙國向魏國求助的時候,信陵君由於自己的姐姐還在趙國,於是答應救援。但是,但是秦國卻下馬威說:誰要敢救趙國,拿下趙國後壹定調兵先攻打他,於是魏王就很害怕,沒有再派人進軍救援趙國。信陵君多次勸阻魏王,但由於魏王害怕秦國,始終不肯聽從公子的意見。最後信陵君打算拼壹死命,但好在侯贏在最後時間給信陵君出謀獻策。最後信陵君按照侯贏的打法,於是保住了趙國,侯贏因為自責,面向北刎頸而死。之後,信陵君在趙國也是因為禮賢下士和知人善任,門下多了很多的門客。

? 我們大家都聽過壹個成語叫做毛遂自薦。這個故事是在春秋時,秦軍在長平,打敗趙軍。秦軍領兵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在面臨敵人的時候,趙國形勢十分緊急。平原君接受到了趙王的命令,於是平原君把門客都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門客壹起去。他精挑細選了很久,但是還差壹個。於是毛遂便自我推薦說:“我算壹個,可以嗎?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見平原君壹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於是毛遂大步跨上臺階,毛遂於是非常精細的分析。毛遂的說法,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最後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把毛遂立為上賓。

最後,作為君主。最重要的就是更好地去與其他國家做軍事上的對抗,就比如 著名的“邯鄲解圍”就是平原君。是勢力逐漸強大的秦國的率軍攻打韓國的地區,結果秦軍大勝,而且還斷了韓國與本國的道路。當時的太守馮亭在危急下派使者到趙國說願意歸降趙國。趙王在經過商議之後,認為這是壹個絕好的機會,於是令人去接收土地。同時也派大將廉頗率軍與秦軍對峙。趙王因輕信秦國使者的讒言而另立趙括為將君撤掉了廉頗,導致秦軍直入,攻占了長平,接著向趙國的的都城邯鄲進軍。危機時刻,在邯鄲被圍,楚魏救兵又都未到的危急時刻,平原君聽從了李談的建議,敢死的士賓三千人,由李談率領與秦軍戰,又恰巧碰見魏楚的救兵剛好來到,秦軍敗退。

戰國時期,孟嘗君帶著門客到秦國看看,秦昭王想留他做相國,他不願意,被秦昭王扣留,他準備逃離秦國回到齊國,於是他的壹個門客拿著壹件白狐衣從宮殿的狗洞裏鉆進去,賄賂秦昭王的寵妃,寵妃於是跟秦昭王求情,秦昭王也就只能睜只眼,閉只眼了。孟嘗君在清晨出逃,但是秦國規定,雞還沒打鳴時不準開城門,於是他的另壹個門客就模仿雞打鳴,守門衛士就打開了城門,孟嘗君才得以順利逃回齊國。

? 戰國四公子為什麽養士的問題就告壹段落,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戰國四公子如何招攬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