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節流開源是什麽意思是什麽?

節流開源是什麽意思是什麽?

開源節流(拼音:kāi yuán jié liú),是壹則成語,出自戰國·荀況《荀子·富國》

該成語用來比喻增加收入,節省開支;壹般作謂語、定語,或用作分句;結構是聯合式;含褒義。

成語出處

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戰國·荀況《荀子·國富篇第十》)

“節其流,開其源”這句話後被引申出“開源節流”這個成語,意思是既要廣開財源,又要節省支出 。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的學者荀況,在《富國》中說,若要國家富強,朝廷就要愛護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並積極發展生產;如果朝廷不顧生產,只知濫征賦稅,浪費物資,百姓窮困至極,那麽國家怎能不貧弱呢?

所以,他說:“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並且說:“百姓時和,事業得序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大意是:百姓能積極利用適當的天時,按照季節次序順利進行農事活動,從而獲得好年成,這才是經濟的根本,好比“水源”壹樣;至於征收來的各項賦稅,存在國庫裏,再多也用得完,那不過是“水流”。

所以賢明的君主壹定懂得體恤百姓,給生產以便利的發展條件,壹方面節省財政開支,壹方面更須開發經濟來源,並且懂得合理調劑、統籌安排,兼顧到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