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簞食壺漿”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為:“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其中的“簞”(音為dān)是指古代用來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戰國時燕國內亂,齊國乘機攻打燕國,燕國邊防毫不抵抗,結果大敗。這時有人勸齊宣王占領燕國,也有人勸他不要占領。齊宣王覺得吞並燕國是天意,但孟子對他說:“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並燕國,燕國人民感到喜悅快樂,那麽您就吞並它,就像武王伐紂壹樣。如果您吞並燕國,燕國人民並不會感到喜悅快樂,那麽您就不要吞並它,就像文王時,因為紂還有賢臣,所以文王不伐紂壹樣。今天以萬乘大國去征伐另外壹個萬乘大國,對方人民所以捧著食物、飲水前來迎接,必定是盼望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麽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他們的國家呢?”
後來“簞食壺漿”演變為成語,用來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