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立木為信成語典故

立木為信成語典故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立木為信成語典故,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木為信成語典故1

出處《史記·商鞅列傳》。

釋義商鞅為推行新法而取信於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成語典故

戰國七雄中,秦國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但自從秦孝公即位後,他重用衛國人商鞅變法強國,使秦國壹躍成為七國之中最強者。

商鞅在變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難,為了讓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壹條妙計。他命人在京城南門立了壹根三米長的木桿,發布公告,誰能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黃金。

這壹舉動引來了許多老百姓,他們圍在壹起議論紛紛。其中壹個人說:“這根木桿誰都扛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黃金呢?這其中壹定有問題!”另壹個人說:“大概是跟我們開玩笑吧,不會是真的。”圍觀的人都認為商鞅的立約不可信,所以無壹人去扛木桿。

商鞅見狀,便把賞金加大,說道:“如果有人能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我就賞給他五十兩黃金。”商鞅的話音未落,百姓又開始嘩然。有人嚷道:“大人真會開玩笑,這麽簡單的事,哪會賞那麽多黃金呢?”現在,人們反而更加懷疑了,誰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桿。

過了壹會兒,人群中走出來壹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說:“我可以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只見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桿,邁開大步,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們也尾隨著他,想看個究竟。那人到達北門後,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兩黃金,交給了他。老百姓紛紛稱贊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國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頒布後,得到順利推行。

成長心語

商鞅變法重在誠信,所以立木為例取信於萬民,說明了他做事的決心和勇氣。其實,不只他變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應以信為重。信用是衡量壹個人品格好壞的標準。信守承諾的人,會贏得眾人的信賴。古語有雲:“壹言既出,駟馬難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會輕易改變,如果把說出的.話當兒戲,說了不做,言出不行,則會失去很多人對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別人心中也將大打折扣。

立木為信成語典故2

成語立木為信

拼音li mu wei xin

出處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裏的商鞅變法立木為信

典故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 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壹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 壹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壹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壹個叫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的衛國人,在魏國宰相公叔痤手下當官,公叔痤臨終前將他推薦給魏惠王,但沒有得到重用。商鞅便來到秦國,托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壹個國家要富強,必須註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 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壹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壹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壹看反對的人這麽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壹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門豎了壹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 金。不壹會,南門口圍了壹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妳瞧我,我瞧妳,就是沒有壹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 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壹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壹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銅),壹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壹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 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壹、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三、遷都鹹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陜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面的鹹陽(今陜西鹹陽市東北)。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壹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壹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壹個割掉了鼻子,壹個在臉上刺上字。這壹來,壹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壹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