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請問“文成雕龍”是什麽意思?出自什麽典故?

請問“文成雕龍”是什麽意思?出自什麽典故?

應該是文心雕龍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著作。南朝梁劉勰著。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壹部有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10卷,50篇,分上下兩編,各25篇。

內容全書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4個部分。總論含上編的《原道》至《辨騷》5篇,明確提出了其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是全書的「文之樞紐」。其中《原道》、《征聖》、《宗經》3篇是理解全書的鑰匙。文體論含上編的《明詩》至《書記》20篇。其中前10篇是論有韻之文,後10篇是敘無韻之筆。討論的文體約35種。對各體又按「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就其源流演變,及其不同特征等分別進行了論述。創作論含下編的《神思》至《總術》19篇,剖情析采,論述了文學創作的基本方法。其中《神思》篇論藝術構思;《體性》篇論作家的風格;《情采》篇論述了作品的文質關系。其詳密深刻,遠遠超過前人。批評鑒賞論含下編的《時序》至《程器》5篇。其中《知音》篇論述了批評鑒賞的方法和態度;《才略》篇從不同角度品評了歷代作家的才能與貢獻;《程器》篇論述了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最後壹篇《序誌》,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和原則。

主導思想

劉勰繼承並發揮了儒家的文學思想,把原道、徵聖、宗經作為理論核心,貫穿全書的始終。認為儒家經典是壹切文體的本源,如賦、頌、贊等都源於《詩經》;並從儒家經典的風格特色出發,提出關於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壹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每壹則又都指出了合乎經與不合乎經的兩個方面,來作為他品評文章優劣的重要標準。從而給他的理論蒙上了壹層經學色彩。

貢獻與影響

《文心雕龍》的創作目的是反對當時文風的「浮詭」、「訛濫」,糾正過去文論的狹隘偏頗。它在文學批評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①初步建立了文學史的觀念。他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他在《時序》篇中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並在《時序》、《通變》、《才略》諸篇裏,從上古至兩晉結合歷代政治風尚的變化和時代特點來探索文學盛衰的原因,品評作家作品。比如他說建安文學「梗概而多氣」的風貌,是由於「世積亂離,風衰俗怨」而形成;東晉玄言詩泛濫,是由於當時「貴玄」的社會風尚所決定。註意到了社會政治對文學發展的決定影響。不僅如此,他還註意到了文學演變的繼承關系。並由此出發,反對當時「競今疏古」的不良傾向。這些都是十分可貴的。

②分析論述了文學創作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關系,主張文質並重。在《風骨》篇裏,他主張「風情骨峻」;在《情采》篇裏,他強調情文並茂。但在二者之間,他更強調「風」、「情」的重要,他主張「為情而造文」,反對「為文而造情」,堅決反對片面追求形式的傾向。

③從創作的各個環節上總結了經驗,提出了應該避免的失敗教訓。他指出,在創作上,作家「神與物遊」的重要,強調了情與景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他還指出,不同風格是由於作家先天的才情、氣質與後天的學識、習染存在著差異的結果。針對當時「近附而遠疏」、「馳騖新作」的風氣,他提出了繼承文學傳統的必要,論述了文學創作中「新」、「故」的關系。此外,他對創作中諸如韻律、對偶、用典、比興、誇張等手法的運用,也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

④初步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在《知音》篇裏,他批評了「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各執壹隅之解」的不良風尚,要求批評家「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六觀」的批評方法:壹觀位體,看其內容與風格是否壹致;二觀置辭,看其文辭在表達情理上是否確切;三觀通變,看其有否繼承與變化;四觀奇正,看其布局是否嚴謹妥當;五觀事義,看其用典是否貼切;六觀宮商,看其音韻聲律是否完美。這在當時是最為全面和公允的品評標準。

《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是壹份十分寶貴的遺產,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理論工作者越來越多的註意和重視。在中國,對《文心雕龍》的研究、註釋、翻譯著述頗多。現存版本有影元至正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本,另有今人範文瀾《文心雕龍註》、楊明照《文心雕龍校註》、《文心雕龍校註拾遺》、周振甫《文心雕龍註釋》、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等。

參考資料:

(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