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描述項羽的四字成語

描述項羽的四字成語

1. 形容項羽的四字成語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生詞本

基本釋義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 處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例 句

我們利用有利地形,又調來幾支隊伍,使敵人陷於~的絕境,不得不繳械投降。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八面受敵 八方受敵

反義詞

歌舞升平 左右逢源

典 故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壹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2. 形容項羽的成語

破釜沈舟 釋義: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沈。

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沈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巨鹿之野。

後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反顧。 出典:《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相關史事: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壹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巨鹿壹戰,九戰九捷,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沐猴而冠 釋義 :亦作“沐猴冠冕”。

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出典:《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相關史事:項羽據關中後,韓生獻計於羽曰:“關中地勢險要,有山河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業。”

羽見秦宮悉已燒殘,又心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繡之衣於夜間步行,有誰知之!”生竊曰:“人雲楚人為獼猴戴帽,果然如此。”項羽聞知,便將之烹死。

四面楚歌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出典:《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相關史事:項羽被漢軍緊緊地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說著,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壹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妳!”,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和。

歌數闕,直掉眼淚,在壹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壹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余名騎士突圍,最終只余下28人。

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3. 形容項羽的成語

與楚霸王項羽有關的成語:

霸王別姬

四面楚歌

破釜沈舟

力能扛鼎

四面埋伏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沐猴而冠(《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以壹當十 (《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壹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先發制人 (:《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

壹決雌雄(:《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所向披靡(:《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

匹馬單槍 (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

膝行而前(釋 義:跪著用膝蓋向前移動。形容敬畏恭謹之極。 出 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 )

4. 描寫目標的四字成語

百發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出處:《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回見子牙,叩頭在地:“丞相妙計,~.”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六回百中百發中:射中目標.發:發射.形容射箭、投擲或射擊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從不落空.同“百發百中”.——關於目標的成語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壹:“回陳桐聞腦後鸞鈴響處,料是飛虎趕來,掛下畫戟,取火龍標掌在手中,此標乃異人秘授,出手煙生,百中百發.”搏牛之虻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壹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敗.後來比喻其誌在大而不在小.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弛高騖遠猶好高騖遠.比喻不切合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但其構思落筆之初,未免弛高騖遠.”單刀直入用短柄刀直接刺入.原比喻認定目標,勇猛精進.後比喻說話直接了當,不繞彎子.—— 描寫目標的成語出處: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十二:“若是作家戰將,便請單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上面壹篇“嗣漢六十二代天師正壹真人張元旭”的序文,尤為~.魯迅《熱風》三十三東挨西撞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同“東奔西撞”.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壹:“終日間靠著些東塗西沫,東挨西撞,也濟不得甚事.”東奔西撞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出處:明·高濂《玉簪記·依親》:“驟然起兵戈,擾攘.卷塵飛,東奔西撞,嬌兒拆散知何往?”東馳西撞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同“東奔西撞”.—— 關於目標的成語出處:《花月痕》第四七回:“那馬東馳西撞,不可押勒.”東穿西撞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同“東奔西撞”.出處:《隋唐演義》第二六回:“次日進城中訪察……亦不曉得那張善士住在何處,東穿西撞,但聞街談巷語,東壹堆西壹簇,說某家送了幾千兩,某家送了幾百兩.”東碰西撞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出處:巴金《火》:“劉波好像被困在壹條死巷裏,他東碰西撞都找不出壹個出路.”東走西撞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同“東奔西撞”.—— 描寫目標的成語出處:無分道揚鑣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幹各的事.出處:《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亦向廣西進發,~,為國效力去了.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五十九回分進合擊軍隊從幾個方向前進,協同圍擊同壹目標.出處: ***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六節:“將敵軍對我軍的戰略上的分進合擊,改為我軍對敵軍的戰役或戰鬥上的分進合擊.” 這份電報全部暴露了敵人對我‘~’的戰役企圖和敵人各路兵力的部署.曹丹輝《在壹九三壹年間》分路揚鑣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幹各的事.—— 關於目標的成語出處:《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我們彼此之間感情不和,早已~了.改途易轍改變行車軌道,另走壹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出處:清·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改轍易途改變行車軌道,另走壹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出處:宋·楊夔《復宮闕後上執政書》:“前車已覆,後車豈可躡而行之,固當改轍易途,以取其不傾不蹶.”好高騖遠好:喜歡;騖:追求.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描寫目標的成語出處:《宋史·道學傳壹·程灝傳》:“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 但是~,貪抄捷徑的心理,卻常常妨礙人們去認識這最普通的道理.秦牧《畫蛋·練功》食宿相兼比喻幻想同時實現兩個互相矛盾的目標.出處:漢·應劭《風俗通·兩袒》:“齊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雲:‘欲東家食,西家宿.’”同德協力為同壹目標而***同盡力.出處:無同德壹心指全心全意為***同目標努力.—— 關於目標的成語出處:無望風撲影比喻做事沒有把握,沒有目標.也比喻毫無根據地盲目尋求.出處:無無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沒有目標亂射箭.比喻說話做事沒有明確目的,或不切合實際.出處:無 不是有的放矢,而是~.( *** 《改造我們的學習》)銜沙填海猶言銜石填海.比喻為實現既定目標,堅韌不拔地奮鬥到底.—— 描寫目標的成語出處:無銜石填海比喻為實現既定目標,堅韌不拔地奮鬥到底.出處:《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掩旗息鼓①卷起軍旗,停擂戰鼓.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出處:《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秦顯家的聽了,轟去了魂魄,垂頭喪氣,登時~,卷包而去.《紅樓夢》第六二回壹德壹心德:心意.大家壹條心,為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