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鉦是銀色的鉦,比喻圓月。
銀鉦是壹個漢語詞語,讀音是yín zhēng,出自宋·楊萬裏《稚子弄冰》詩:“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意思是兒童早晨起來,將凍結在銅盆裏的冰塊脫下,用彩線穿起來當錚。周汝昌註:“鉦,古代樂器名。羅類,或即用以代鑼”。
鉦是民族樂器,亦名“丁寧”,中國古代打擊樂器。銅制,其形狀與小型的鐘相似,可執柄敲擊,幾個大小不同的鉦組合在壹起,成為“編鉦”。盛行於春秋時期南方諸國,從文物考古可以看到,鉦在漢、魏、晉時期的行軍儀仗中仍很流行。
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曾使用“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來指揮戰鬥,“鳴金”中的“金”就是指軍隊中作戰作信號用的樂器鉦。鉦是古代樂器,形似鐘而狹長,上有柄,用銅制成。成語“鳴金收兵”本意為停止進攻,結束戰鬥,現多比喻完成任務,結束工作。
“鼓”是種打擊樂器,鼓聲是群音之長,古人用鼓聲來節制其他樂器,掌鼓的人,古代稱為“鼓人”。古代軍隊打仗,以擊鼓來督促、指揮士兵進軍。《左傳·莊公十年》中“曹劌論戰”有“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由此成語“壹鼓作氣”常形容做事鼓起幹勁,壹往無前,旗與鼓是古代軍隊中指揮作戰的工具。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銀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