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教育孩子的成語小故事

教育孩子的成語小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壹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壹個成語的背後都有壹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下面我收集了壹些關於教育孩子的成語故事,希望對妳有幫助

教育孩子的成語故事:畫餅充饑

 三國時期,魏國有壹個名叫盧毓的人,他是前朝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

 小孩子必看的教育成語故事

 。盧毓為人忠厚,學識淵博,魏文帝把他提拔為侍中。在職三年,盧毓對魏文帝曹丕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魏文帝最初不太高興,但是後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接著,魏文帝要盧毓推薦壹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務,盧毓推薦了鄭沖。魏文帝說:?鄭沖這個人妳不推薦我也知道,妳重新推舉壹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毓推舉了阮武和孫邕二人。後來,魏文帝選擇孫邕擔任了侍中。

有壹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妳了。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壹樣,是不能吃的。?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現壹般的人才。我以為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辨,虛實混淆。?魏文帝采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現在,人們就用?畫餅充饑?來比喻只憑虛名、空談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育孩子的成語故事: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擔任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

 有壹天,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近來人們對朝廷有什麽議論?柳公權回答說:?您派郭寧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贊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對。?文宗聽後,皺了皺眉頭,顯出不太高興的神情。過了壹會兒,唐文宗對柳公權說:?郭寧做官壹向沒有什麽過失,今天以金吾大將的身份去做個主官,這還有什麽不妥當的地方嗎?柳公權說:?按照郭文對國家的功勞,派做主官是無可非議的,只是聽議論的人說,郭寧是因為進獻了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樣的官職的。?文宗聽了柳公權的這些話,趕緊解釋說:?郭寧的兩個女兒進宮不是獻給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後的。?柳公權說:?瓜田李下的嫌疑,怎麽能跟每個人都說得清呢?

 柳公權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壹首題為《君子行》的古樂府:?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說,當站在瓜田裏面的時候,最好不要彎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樹下的時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頭上的帽子。以此來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後來,人們常用?瓜田李下?來比喻容易使人產生嫌疑的地方。

 教育孩子的成語故事:好逸惡勞

 東漢和帝時,有壹位太醫,名叫郭玉。郭玉從小就跟著老師學習把脈和針灸,他醫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當他給那些貧賤的人治病時,治愈率很高。但是當他給那些王孫貴族們治病的時候,卻常常發生治不好的情況。

 有壹次,漢和帝的壹位貴人(嬪妃的稱號)得了病,為了讓郭玉給診治,漢和帝就讓這位貴人換上壹般人的衣服,並且改換了地方,讓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這個病人就是皇帝的貴人,他詳細地詢問了病情之後,便按部就班地應用針灸療法,壹針就治好了她的病。

 漢和帝非常奇怪,就問郭玉這是什麽原因。

 郭玉回答說:?用針灸治病,位置差壹點兒也不行。當我給王公貴族們治病的時候,他們高高在上,我心裏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個方面很為難:壹是我不能隨意進行診治;二是怕他們自己不註意,耽誤治療;三是怕他們體質不好,不能用足夠劑量的藥;四是怕他們好逸惡勞。因此,他們雖然也是我治療過的,但是有時候就不容易痊愈。?

 漢和帝聽了,認為郭玉說得很有道理。

 後來,人們就用?好逸惡勞?來形容某人貪圖安逸,厭惡勞動。逸,安逸;惡,討厭,憎恨。

教育孩子的成語故事: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教育孩子的成語故事: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