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用四字成語評價歷史人物

用四字成語評價歷史人物

1. 四字詞語都代表什麽歷史人物

篝火狐鳴 韓信指鹿為馬 趙高鑿壁偷光 匡衡 紙上談兵 趙括世外桃源 陶源明 木牛流馬 諸葛亮草木皆兵 袁紹黃袍加身 趙匡胤樂不思蜀 阿鬥江郎才盡 江郎妙筆生花 李白焚書坑儒 秦始皇 洛陽紙貴 左思暗渡陳倉 劉邦請君入甕 武則天韋編三絕 孔子諱疾忌醫 扁鵲聞雞起舞 祖逖約法三章 劉邦百步穿楊 養由基比如:望梅止渴 楊貴妃 投筆從戎 班超畫龍點睛 張僧繇完璧歸趙 藺相如臥薪嘗膽 勾踐 三顧茅廬 劉備程門立雪 楊時。

2. 評價歷史人物的成語

圖窮匕現 荊軻

聞雞起舞 祖逖

入木三分 王羲之

殺妻求將 吳起

負荊請罪 藺相如 廉頗

紙上談兵 趙括

將功補過 錢繆

草菅人命 賈誼

鞠躬盡瘁 諸葛亮

錦囊妙計 諸葛亮

不知所雲 諸葛亮

初出茅廬 諸葛亮

得隴望蜀 岑彭

臥薪嘗膽 勾踐

兔死狗烹 勾踐

不學無術 霍光

髀肉復生 劉備

後患無窮 劉備

如魚得水 劉備與諸葛亮

虎踞龍盤 諸葛亮

集思廣益 諸葛亮望梅止渴 曹操

才占八鬥 曹植

七步之才 曹植

超群絕倫 關羽

壹身是膽 趙雲

堅壁清野 荀彧

如嚼雞肋 楊修

老牛舐犢 楊修的父親楊彪

勢如破竹 杜預

車載鬥量 趙咨

斷頭將軍 嚴顏

兵貴神速 郭嘉

出言不遜 張合

大器晚成 崔琰

負重致遠 龐統

刮目相看 呂蒙

吳下阿蒙 呂蒙

毛遂自薦 毛遂

三顧茅廬 劉備

庸人自擾 陸象先

負荊請罪 廉頗

諱疾忌醫 蔡桓公

七步成詩 曹植

煮豆燃萁 曹植

文思泉湧 曹植

手不釋卷 曹丕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司馬昭

入木三分 王羲之

口蜜劍腹 李林甫

馬革裹屍 馬援

四面楚歌 項羽

聞雞起舞 祖逖

樂不思蜀 劉禪

孺子可教 留侯

周郎顧曲 周渝

圖窮匕現 荊軻

橫行無忌 郭圯

壹揮而就 蘇軾

壹鼓作氣 曹劌

偃旗息鼓 趙雲

養虎為患 項羽

養精蓄銳 孫權

3. 用四字成語三國演義人物性格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誌》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壹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

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壹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壹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壹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

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

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壹小宴、五日壹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禦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

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

“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壹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

寫周瑜,是為了擡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壹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麽,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

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

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

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

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鬥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後語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幹幹凈凈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壹盤小萊 ·諸葛亮要醜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繡花--粗。

4. 描寫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三顧茅廬 鐵杵成針 望梅止渴 完璧歸趙 四面楚歌 負荊請罪 精忠報國 手不釋卷 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描寫人物動作:走馬觀花 歡呼雀躍 扶老攜幼 手舞足蹈 促膝談心 前俯後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後繼 張牙舞爪 描寫人間情誼: 恩重如山 深情厚誼 手足情深 形影不離 血濃於水 誌同道合 風雨同舟 赤誠相待 肝膽相照 生死相依 說明知事曉理方面: 循序漸進 日積月累 溫故知新 勤能補拙 笨鳥先飛 學無止境 學海無涯 滴水穿石 發奮圖強 開卷有益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 掩耳盜鈴 買櫝還珠 描寫事物的氣勢、氣氛: 無懈可擊 銳不可當 雷厲風行 震耳欲聾 驚心動魄 鋪天蓋地 勢如破竹 氣貫長虹 萬馬奔騰 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點: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開 滿園春色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驕陽似火 暑氣蒸人 烈日炎炎 秋風送爽 秋高氣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氣襲人 寒冬臘月 形容繁榮興盛景象: 濟濟壹堂 熱火朝天 門庭若市 萬人空巷 座無虛席 高朋滿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川流不息 描寫美的景和物: 美不勝收 蔚為壯觀 富麗堂皇 金碧輝煌 玉宇瓊樓 美妙絕倫 巧奪天工 錦上添花 粉妝玉砌 別有洞天 描寫山水美景:錦繡河山 高聳入雲 水天壹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巒疊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練騰空。

5. 歷史人物故事有哪些(四字詞)

鞠躬盡瘁 諸葛亮 錦囊妙計 諸葛亮 不知所雲 諸葛亮 初出茅廬 諸葛亮 得隴望蜀 岑彭 臥薪嘗膽 勾踐 兔死狗烹 勾踐 不學無術 霍光 髀肉復生 劉備 後患無窮 劉備 如魚得水 劉備與諸葛亮 虎踞龍盤 諸葛亮 集思廣益 諸葛亮 望梅止渴 曹操 才占八鬥 曹植 七步之才 曹植 超群絕倫 關羽 壹身是膽 趙雲 堅壁清野 荀彧 如嚼雞肋 楊修 老牛舐犢 楊修的父親楊彪 勢如破竹 杜預 車載鬥量 趙咨 斷頭將軍 嚴顏 兵貴神速 郭嘉 出言不遜 張合 大器晚成 崔琰 負重致遠 龐統 刮目相看 呂蒙 吳下阿蒙 呂蒙 毛遂自薦 毛遂 三顧茅廬 劉備 庸人自擾 陸象先 負荊請罪 廉頗 諱疾忌醫 蔡桓公 七步成詩 曹植 煮豆燃萁 曹植 文思泉湧 曹植 手不釋卷 曹丕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司馬昭 入木三分 王羲之 口蜜劍腹 李林甫 馬革裹屍 馬援 四面楚歌 項羽 聞雞起舞 祖逖 樂不思蜀 劉禪 孺子可教 留侯 周郎顧曲 周渝 圖窮匕現 荊軻 橫行無忌 郭圯 壹揮而就 蘇軾 壹鼓作氣 曹劌 偃旗息鼓 趙雲 養虎為患 項羽 養精蓄銳 孫權 暗渡陳倉-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與黃石公 嗟來之食-黔敖 怒發沖冠-藺相如 壹飯千金-韓信 赤膊上陣-許褚 韋編三絕-孔子 寶刀未老-黃忠 墨守成規-墨子 病入膏肓-扁鵲與蔡桓公 雞犬升天-劉安 投筆從戎-班超 高山流水-俞伯牙 風聲鶴唳-苻堅 口蜜腹劍-李林甫 泰山北鬥-韓愈 黃袍加身-趙匡胤 成竹在胸-文與可 破釜沈舟-項羽 洛陽紙貴-左思 夢筆生花-李白 力透紙背-顏真卿 司空見慣-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