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應的成語有:報應不爽,報喜不報憂,惡有惡報。2:詞性是、名詞。3:結構是、報(左右結構)應(半包圍結構)。4:拼音是、bàoyìng。5:註音是、ㄅㄠ_壹ㄥ_。
報應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bàoyìng]:(名)佛教用語,原指做善事得善報,做惡事得惡報,現只用後壹個意思。
二、引證解釋
⒈古人信奉天人感應之說,把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變化說成是對人事治亂的反應或預示,稱為報應。引《漢書·成帝紀》:“朕親_躬,郊祀上帝。皇天報應,神光並見。”《魏書·世祖紀》:“豈朕精誠有感,何報應之速,雲雨震灑,流澤_渥。”⒉指祭禱的靈驗。引宋洪邁《夷堅丙誌·李明微》:“李明微法師,福州人,道戒孤高,為人拜章伏詞,報應甚著。”⒊佛教語。原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後專指種惡因得惡果。引晉袁宏《後漢紀·明帝紀下》:“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宋蘇軾《袁宏論佛說》:“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_受形,生時善惡,皆有報應。”《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隨人善惡細微,各彰報應。”高雲覽《小城春秋》第十壹章:“‘妳也相信報應?’劍平不由得笑了。”《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今王舅博(張博)數遺王書,所言悖逆而恬有博言,多予金錢,與相報應,不忠莫大焉。”例如:妳這樣專幹壞事,難道不怕報應嗎!4.往還,交往。⒋回報;回音。引宋司馬光《撫納西人詔意》:“_邊臣奏陳,雲彼君臣失職,及移文_問,曾無報應。”宋文天祥《提刑節制司與安撫司平寇循環歷》:“而宇文丈堅謂長沙去山前迢遞,報應不免遲緩,恐誤事機。”
三、國語詞典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後專指做壞事的人必定會遭受惡運。
四、網絡解釋
報應(漢語詞語)指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皆為報應。如行放生、布施、梵行等善業,即因種善因而招感善報;反之,行殺生、偷盜、邪淫等惡業,即因種惡因而招感惡報。
關於報應的近義詞
果報
關於報應的詩詞
《滿庭芳·間空中忽有報應》《緣識·報應從教見祖宗》
關於報應的詩句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分明報應;報應捷影響
關於報應的詞語
報應不爽現世報因果報應應聲蟲赤心報國現時報上_下報
關於報應的造句
1、他如果不知悔改,繼續橫行霸道下去,壹定會遭到報應!
2、貧窮是好逸惡勞的報應。
3、他這樣驕橫跋扈,小心那天自作自受,報應落在自己頭上!
4、他這種魚魚雅雅的人,總有壹天會遭到報應。
5、他這種喪盡天良的人,總有壹天會遭報應的。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報應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