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的意思解釋:相行: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彰)。”
結構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義。多用來指人、作品、事情雙方。壹般作謂語。
正音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彰;不能寫作“章”。
近義詞相輔相成。
反義詞勢不兩立、兩敗俱傷。
成語寓意
人非聖賢,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完人,所謂人才也只是在某方面有突出特點的人。成語告訴人們,盡管每個人都有缺點,但為實現目標要發揮並使用的是長處優點而非缺點,通過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發揮組合效應,互相配合互為補充,發揮各人的長處使其相得益彰,即可使整體效能達到最佳化。
成語辨析
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與“相映成趣”意義相近,兩者都有彼此配合,互相對照的意思。區別在於“相得益彰”偏重在兩者配合後各自的優點作用更為顯著,“相映成趣”偏重在兩者映照後整體的情調趣味更加濃厚。當強調作用能力更加明顯時,宜用“相得益彰”;當強調更有趣味、情調時,宜用“相映成趣”。
成語典故
《伯夷列傳》是《史記》七十篇列傳中的第壹篇。該篇傳記以議論為主,以敘事為輔。文中簡要的記述了孤竹君(孤竹,國名,傳說為商湯所封,在今河北盧龍)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互相讓位而逃,最後不食周栗,餓死首陽山上的事跡,歌頌了他們註重節義的品德,同時說明伯夷、叔齊之所以能聞名後世,與孔子的稱頌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