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有哪些表達中華人民***和國愛好和平、寬以待人的精神風貌的成語?

有哪些表達中華人民***和國愛好和平、寬以待人的精神風貌的成語?

國泰民安

guó tài mín

解釋泰:平安,安定。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出處宋·吳自牧《夢梁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來形容全國形勢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正音國;不能讀作“ɡuǒ”。

辨形泰;不能寫作“太”。

近義詞天下太平、歌舞升平(貶義)、河清海晏

反義詞兵荒馬亂、國弱民窮、國破家亡

例句(1)我們都喜歡過“~"的生活。

  (2)在戰爭年代;人民想過上~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英譯The country is prosperous and the people are at peace。

河清海晏

hé qīng hǎi yàn

解釋河:黃河;晏:平靜。黃河水清了,大海沒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出處唐·鄭錫《日中有王子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比喻天下太平

近義詞天下太平

反義詞天下大亂、烽火連天

例句誠所謂~,太平之世界也。(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回)

英譯The Yellow River is clear and the sea is calm.

和平***處

hé píng gòng chǔ

解釋彼此不發生軍事沖突而***存

出處茅盾《新疆風土雜憶》:“故牽強附會,合佛道為壹,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處。”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同“相安無事”

近義詞和平***存、相安無事

反義詞妳爭我奪

例句鄧小平《和平***處原則具有強大生命力》:“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

英譯peaceful coexistence

相安無事

xiāng ān wú shì

解釋相:互相;安:安穩。指彼此相處沒有什麽爭執或沖突,還過得去。

出處宋·鄧牧《伯牙琴·吏道》:“古者君民間相安無事者,固不得無吏,而為員不多。”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作褒義。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事;不能寫作“是”。

近義詞風平浪靜、天下太平

反義詞動蕩不安、多災多難

例句(1)兩國關系正常時;邊民們妳來我往;互通有無;多年來壹直~。

  (2)可惜這~的局面保持不久;婆媳間又發生了爭吵。

英譯live in peace with each other

天下太平

tiān xià tài píng

解釋處處平安無事。指大治之世。

出處《呂氏春秋·大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用指國家。壹般作謂語、賓語。

近義詞天下大治、國泰民安

反義詞天下大亂、動蕩不安

辨析~與“太平盛世”區別在於:~強調“太平”;形容國家或社會的安定;“太平盛世”強調“盛”;有“強盛”之意;比~程度深。

例句有人以為~了;可以高枕無憂了;這真是壹種天真幼稚的想法。

英譯All is at peace.

天下大治

tiān xià dà zhì

解釋指國泰民安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壹卷:“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

結構主謂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近義詞國泰民安

反義詞天下大亂

例句清·石玉昆《小五義》第22回:“話說昔唐堯在位之時,天下大治。”

英譯bring about great order across the country

禮之用,和為貴

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

解釋和:和諧,協調。按禮行事,當以和平和諧為本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結構復句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交往等

求同存異

qiú tóng cún yì

解釋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出處《人民日報》1965.3.23:“***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作褒義。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正音異;不能讀作“yí”。

辨形異;不能寫作“棄”。

近義詞大同小異

反義詞求全責備

例句(1)要以~的精神搞好雙邊關系。

  (2)兩國領導人本著~的原則;進行了坦率、認真的會談。

英譯seek common ground on major issues while leaving aside minor differences

和藹可親

hé ǎi kě qīn

解釋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出處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

結構聯合式。

用法形容壹個人親切溫和態度的用詞。也作“和藹近人”。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和;不能讀作“hè”。

辨形和;不能寫作“合”;藹;不能寫作“靄”。

近義詞平易近人、和顏悅色

反義詞氣勢洶洶、冷若冰霜、橫眉怒目

辨析~和“和顏悅色”、“平易近人”都可形容態度溫和。不同在於:①~偏重在“和善”;“平易近人”偏重在“容易接近”;“和顏悅色”偏重在“臉色溫和”。②前兩者多用於長輩;後者不限。

例句(1)老劉雖是局長;大家都感到他平易近人;~。

  (2)他們覺得他誠懇嚴肅;~;工作細致。

英譯be courteous and accessible

和顏悅色

hé yán yuè sè

解釋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靄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出處《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邢昺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以形容人態度和藹;微露喜悅之色。含褒義。壹般作狀語。

正音和;不能讀作“hè”;悅;不能讀作“duì”。

辨形悅;不能寫作“閱”;顏;不能寫作“言”。

近義詞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反義詞橫眉怒目、殺氣騰騰、聲色俱厲

例句(1)雖然她看見黃太太竟那樣~地對待師母;但心裏還是老大不痛快的。

  (2)她什麽時候都~;從沒見過她發怒。

英譯with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平易近人

píng yì jìn rén

解釋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

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結構聯合式。

用法多用於形容不擺架子;對人謙虛;易於親近別人方面。壹般作謂語、賓語。

正音人;不能讀作“yín”。

辨形近;不能寫作“進”。

近義詞和藹可親、平易近民

反義詞咄咄逼人、盛氣淩人

辨析~和“和藹可親”、“和顏悅色”都可形容態度溫和;不同在於:①“和藹可親”和~都有使人容易接近或親近的意思;並多用於長輩;不用於小輩;“和顏悅色”沒有使人容易接近的意思;也不限於長輩。②同樣形容溫和時;“和顏悅色”偏重於臉部表情;“和藹可親”和~偏重於態度作風或表示人的性格特點。

例句周總理壹向~;和藹可親。

英譯be simple and easy to approach

成語故事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麽來得這麽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麽來得這麽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壹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可是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壹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