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什麽失什麽是成語貪小失大。
1、拼音:tān xiǎo shī dà。
2、成語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權勛》:“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3、成文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因貪圖小利而造成重大損失。
4、成語故事
戰國中後期,燕昭王即位之後,勵精圖治,希望振興國家。他曾築黃金臺廣招天下賢才,以增強國家的實力。趙人樂毅本在魏國做官,但因不被信任而離魏奔燕,向燕王縱論兵法,深得燕王賞識,被拜為亞卿。
樂毅忠肝義膽,為燕國盡職盡責,竭盡所能。不久,燕國實力越來越強,而它的仇敵齊國卻越來越不景氣。因此,燕王就委任樂毅為大將,聯合秦、韓、魏、趙軍隊,合五國之力,壹起進攻齊國。
齊閔王聞訊後,急忙調兵遣將,令觸子為先鋒官在濟水迎戰。觸子見聯軍氣勢高漲,為避其鋒芒,挫其銳氣,堅守壁壘不戰。他認為,聯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五國之間都有嫌隙,日子壹久肯定要產生摩擦。
而且聯軍遠道而來,糧食等物資都要從很遠的國內長途運輸,這樣下去,拖也能把聯軍拖死。所以,雖然天天有聯軍的兵士們前去罵陣,但齊軍就是置之不理,樂毅這邊也沒有對策。正在無計可施之時,糊塗的齊滑王卻幫了聯軍的大忙。他見觸子只守不攻,覺得有損齊國的威風,命他立即出兵。觸子無奈,只得被迫迎敵,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不知所終。
貪小失大成語寓意
閔王由於拒絕了齊將達子發放城內國庫的金幣來犒賞齊軍的請求,結果導致齊軍壹路潰敗,五國聯軍壹直追到齊國國內,不僅把美唐的金銀財寶洗劫壹空,還所向披靡,使齊國七十余座城淪陷,閔王也倉皇出逃。閔王的這壹做法可謂是因小利而失去了國家,也遭到了天下人的恥笑。?
該成語故事告訴人們,貪圖小便宜的人,為得到小便宜,只顧眼前利益,忘記了長遠利益,但實際上,卻會失去更多!像閔王那樣貪小失大的案例,不僅在古代並不鮮見,即使是到了現代,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也俯拾即是。許多喜歡占便宜的人,都是因為只註重小細節,而不看重大的方面,忽視了長遠利益,其結果往往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因此,在做壹件事情或做出某壹項決定之前,壹定要充分考慮它對自己的影響,不僅要考慮它對自己現在的影響,還要想到它對未來的影響,而且要全方面考慮,否則就會因為小事而耽誤了大事。更進壹步地說,有時做決定往往在壹念之間,結果反而釀成極大的錯誤,追悔莫及。
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工作中,都要三思而後行,能屈能伸,不斷反省和矯正自己,切勿因小失大,沖動行事,否則,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貪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