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識途的故事:戰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孤竹。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壹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著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後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紛紛誇贊還是老馬識途
後來用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塗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馬、識途驥等比喻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擴展資料:
真實原因
馬的臉很長,鼻腔也很大,嗅覺神經細胞也多,這樣就構成了比其他動物更發達的“嗅覺雷達”。這個嗅覺雷達不僅能鑒別飼料。
水質好壞,還能辨別方向,自己尋找道路。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發達,轉動相當靈活,位置又高,聽覺非常發達。馬通過靈敏的聽覺和嗅覺等感覺器官,對氣味,聲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記憶,因此馬能夠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