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請問做詩時所謂的平什麽的是什麽意思,有高手指教壹下嗎?

請問做詩時所謂的平什麽的是什麽意思,有高手指教壹下嗎?

妳要想知道,當然要仔細看,這個東西不是壹時說壹下就能明白的,要妳好好的仔細的去看看,

平仄是什麽意思?

平仄是研究字的聲調的壹個術語。聲調分為平、仄兩大類。普通話的平聲,指陰平、陽平兩個聲調,仄聲指上聲、去聲兩個聲調(古聲調的上、去、入三聲叫仄聲)。

如果在詩文中平仄兩類聲調交錯運用,會使詩文讀起來瑯瑯上口,不單調。詩文念起來富有音樂美,因素很多,而平仄和諧是壹個重要的因素。

我國舊體詩詞很講究平仄,特別是律詩要求每聯平仄相同。以毛澤東的《長征》詩的五、六句為例:(“-”表平聲,“|”表仄聲)

金沙水拍去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 —| |— —|,| |— —| |—。

這兩句詩,平仄在每句中兩字壹換是交替使用的,五、六兩句的平仄又是完全相反的。這樣,朗讀起來,則具有和諧悅耳之妙。

分清平、上、去、入四聲的字 ,平就是平聲字,上、去、入是仄聲字

平就相當於普通話的1,2聲,上相當於3聲,去相當於4聲

但是妳要註意,普通話裏沒有“入”聲字,普通話裏的“入”聲字已經被分到了平、上、去3聲裏面了

具體要做的是:找壹部平水韻或 晚翠軒詞韻(網上有,BAIDU搜1下即可)

幫妳搜了1個

平水韻

/cjg4.htm

看裏面的入聲韻部的入聲字,讀這些字,

如果您是南方人,您會覺得入聲字的發音方法和平、上、去3聲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讀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話裏歸到平聲裏面的入聲即可;

如果您是北方人,那麽恭喜您,您不可能通過讀分出入聲字,您就需要把歸到平聲裏面的入聲背下來。

寫詩:

格律詩中,5絕、7絕,5律、7律分別都有4種不同的平仄,王力的《詩詞格律》上有 ,把他全都記下來,然後按格律寫詩。

填詞:

填詞就看詞譜,詞譜網上能找到,書店也有,新手推薦《百香詞譜》這個譜相對要寬松1些。。 譜子裏面要求仄聲的字您就填個仄聲字,譜子裏面要求平聲的字您就填個平聲字,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隨便填。

至於詩詞的質量,那就需要您自己積累文化底蘊了

詩的平仄

詩詞名詞淺釋

古風

詩體名。即"古詩"、"古體詩"。李白有古風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謂其內容"非指言時事,即感傷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體詩

亦稱"古詩"、"古風"。詩體名,和近體詩相對。產生較早。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五、七言者較多。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較自由。

四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後,格調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後,作者漸少。

五言詩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成的詩篇。起於漢代。魏晉以後,歷六朝隋唐,大為發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壹,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於西漢谷永,壹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起於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於《柏梁臺詩》,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壹種,最初出於樂府。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無壹定標準,最短僅壹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壹名,始於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壹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樂歌,後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後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古代詩歌的壹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有"歌行"壹體。其音節、格律,壹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壹詩。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後遂將"賦得"實用為壹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壹。兩人或多人***作壹詩,相聯成篇。傳始於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後人偽作)。初無定式,有壹人壹句壹韻、兩句壹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後來習用壹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壹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壹。截取前人壹代、壹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壹詩O執孀鈐緄募?洌?鶻?迪痰摹鍍呔?貳?

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壹談。

排律

詩體名。律詩的壹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絕句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壹定的要求。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壹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後人即用"古絕句"以別於近體絕句。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壹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壹"聯"。五律、七律的第壹聯(壹、二句)稱"首聯",第二聯(三、四句)稱"頷聯",第三聯(五、六句)稱"頸聯",第四聯(七、八句)稱"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應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後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陳述壹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於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古絕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古絕多用拗句,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全詩用律句,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

入律古風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壹換韻,換韻後第壹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詩余

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句式

句式是指壹句詩的節奏。參考節奏

謀篇

謀篇指詩詞的結構章法而言。對於詩,前人總結的經驗很多,但歸結起來壹般不出“起”、“承”、“轉”、“合”四字。

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壹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原來平是指平聲,仄是指上去入三聲,但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

四聲

即語調的平上去入,合稱四聲。

平起與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壹二字均為平聲,仄起指首句第壹二字均為仄聲。這是近體詩平仄句式的構成之壹種。具體請參照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壹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壹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起平收與仄起仄收

構成近體詩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 仄仄平平仄。具體請參照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壹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壹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句腳仄起平收

這是近體詩押韻的基本規則,即上句不押韻,仄聲收,下句押平聲韻。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壹聯為兩句,同壹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壹聯的下句與下壹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律聯

第壹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頜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粘對

即是指在平仄上,鄰句相對,對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壹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壹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壹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壹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但這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壹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壹下,合起來就叫拗救。如果我們在“壹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麽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或把平聲字改用仄聲字),以保持壹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

三平調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三平調有兩種情況: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調。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壹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工對

對仗的兩句詞性要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借對

有壹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

流水對

壹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壹般內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系,講的是同壹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壹句,這稱為“流水對”。

合掌

壹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壹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詩韻

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的韻書。隋時陸法言著《切韻》,***分206韻部,分部太細,不便押韻。唐初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時,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並為107韻,後人又減為106韻,並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代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大致相同。

葉韻

壹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

押韻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韻部

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壹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壹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壹韻,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依韻

即用與原詩同壹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韻

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次韻

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壹種方式。

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壹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

重韻

即同壹個韻字在壹首詩的韻腳裏重復出現,此乃大忌。

通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壹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壹起通用,稱為通韻。

換韻

亦稱"轉韻"。詩韻術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於鄰韻。轉韻時往往在換韻那壹聯的出句先轉,接著聯末韻腳跟著轉。

窄韻

壹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險韻。

分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壹。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幹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做"分韻",壹稱"賦韻"。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後來並不限於聯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

分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壹。若幹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賦壹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壹物,如雲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進退格

亦稱"進退韻"。詩韻術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壹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壹進壹退。"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壹曰葫蘆,壹曰轆轤,壹曰進退。"進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壹進壹退,相間押韻,故稱。

轆轤格

亦稱"轆轤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壹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後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葫蘆格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壹格。葫蘆韻者,先二後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後四韻"冬"。先小後大,有似葫蘆,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