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無錫的別稱

無錫的別稱

1、無錫

來源於戰國黃歇 “立無錫塘,治無錫湖”。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以湖名作縣名稱,名無錫縣。

2、金匱

世傳晉代郭璞曾埋黃金符匱於山下,為無錫城之巨鎮,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合並復稱無錫縣。

3、揚名

宋代無錫古鄉名之壹,以“揚名天下”成語而得名。現為揚名街道。

4、梅裏

宋代無錫古鄉名之壹,傳為泰伯定居地,原稱梅裏。1929年即建鎮。現名梅村街道。

5、河埒口

在古城西郊。宋朝有蔣姓沿梁溪河築埂埒地養魚而得名。1929年始有河埒鄉,後為鎮,現並入榮巷街道。

6、榮巷

因明代正統年間,榮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分上榮、中榮和下榮。1929年即建鎮。現為榮巷街道。

7、周新鎮

原名東絳(土字旁),明朝時因這裏地勢較高,又在西絳之東,故稱東絳。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無錫工商先驅周舜卿新建街鎮,取名“周新鎮”。 1929年即建鎮。解放後將周新鎮改名為東絳鎮。現為太湖街道。

8、南方泉

現名南泉,因鎮內有壹方泉而得名。1929年即建鎮。為與北方泉區別,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9、胡埭

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鄰太湖而得名。

10、碩放

1929年即建鄉。取碩望橋與放鷹橋兩村各壹字而名。現為碩放街道。

11、坊前

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鎮。現並入江溪街道。

12、東亭

原名隆亭、隆庭,因地處無錫城東十裏亭所在而得名。

13、安鎮

南唐時稱堠村。明代稱安家墳前,後安氏益大成市,遂名。1929年即建鎮。

14、蕩口

因位於鵝真蕩之口而名。1929年即建鎮。

15、甘露

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後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說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1929年即建鎮。

16、堰橋

因舊有高魯堰橋,簡稱堰橋。1929年即建鎮。

17、洛社

宋代即有名。1929年即建鎮。

18、玉祁

曾稱“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為“玉”字號,又與芙蓉湖水鄉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稱玉祁。1929年即建鎮。

19、藕塘

因原有壹大塘,塘內有很多蓮藕而得名。1929年即建鎮。

20、陸區

原名陸墟,漢代大夫陸端組織匠人開采陽山石漸成集市(墟)而得名。1929年即建陸區鎮。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陸燦始建單孔石拱橋,因在陸墟集市之處,並跨陸墟港,故名陸墟橋,又名陸區橋,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21、中山路

建於1938年,初名國父路,為紀念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得名。

22、新生路

原名三下塘,1934年拓寬,當時正好開展“新生活運動”,故稱。

23、廣勤路

1916年,楊翰西創辦廣勤紗廠,築路便於運輸,以廠名命名為廣勤路。

24、崇寧路

原為大河上、小河上和師古河上,1934年在斜橋河底挖出石碑壹塊,上刻“崇寧橋”字樣,故名崇寧路。

25、大窯路

建於明朝,解放前該地居民大多數以燒窯為生,建有大量的磚瓦窯,故名。

26、連元街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舉人薛聯元居此,稱聯元街,又稱連元街,壹說街內先後有顧、吳、王三氏分別中狀元、會元、解元,故名。

27、東大街

古代因位於原無錫縣衙前東面,所以稱東大街。

28、西大街

古代因位於原無錫縣衙前西面,所以稱西大街。

29、三皇街

因有藥皇廟、城隍廟、關帝廟,內有三皇(燧人、伏羲、神農)得名。

30、熙春街

因東城門原名熙春門而得名。

31、南長街

始建於清朝,原有三段,1958年連成壹條因位於南門外且較長,更名為南長街。

32、學前街

清光緒十壹年(1885年),因該街前有明倫堂為學宮駐地。秀才考場,故名。

33、北大街

舊時此街是無錫北城門外至蓮蓉橋的壹條大街而得名,現延伸至春申路。

34、後祁街

清朝得名,傳說已有200多年歷史,來歷和含義無從考證。

35、小婁巷

百年前以巷內有小更樓得名。

36、盛巷

明朝天順年間為盛颙宅第備弄而得名。

37、鑄冶巷

元朝年間巷內曾開設過冶坊,故名鑄冶巷。

38、江陰巷

該巷舊時為江陰商人來錫經商之地,且有江陰人定居於此得名。

39、場巷

分前竹場巷和後竹場巷。1830年左右,有數家竹行以經營竹類商品為主,故取名竹場巷。因前後有兩條巷,故稱前竹場巷、後竹場巷。

40、棉花巷

清朝因巷內設有棉花行而得名。

41、書院弄

清朝乾隆時弄內原有嚴氏書院(又稱嚴氏試館),又為衙門書辦聚居之所,故名。

42、鐵匠弄

1910年後弄口開有鐵匠店,因而得名鐵匠弄。

43、大碼頭弄

明朝富豪華麟祥在此修建碼頭,因而命名。

44、接官亭弄

以古代迎接官員所建“接官亭”而名。

45、夾城裏

五代十國時南唐為抵禦吳越王侵犯在無錫城墻外加築外郭,城郭之間稱夾城裏。

46、前西溪?後西溪

此處原有前後兩條溪,中間有住宅,宅南為前西溪,宅北為後西溪。

47、羊腰灣

地形似羊腰,故名。

48、北倉門

明朝官廳在此設壹糧倉,稱東倉,有南北兩個門,其北門稱北倉門。

49、莫宅兜

是明朝莫姓叔侄連中進士的花園式住宅浜兜,系京劇“壹捧雪”起源地。

50、北柵口

舊時城北至江陰出口處,清朝鹹豐時在城北至江陰出口處,曾設征收厘稅用的木柵欄巷門,故而得名。

51、江尖

為運河分叉口的壹渚,四面環水。清代起,渚上百姓大多經營陶器業而名缸尖渚,後簡稱缸尖,諧音為江尖。

52、蓉湖莊

在吳橋東南堍,這裏原為芙蓉湖壹角。晉時張闔始填湖造田,明嘉靖年間顧氏新建莊園,名蓉湖莊。

53、周山浜

在無錫火車站之北,因清末這裏有三條能停靠小船的河浜,故名“舟三浜”,後諧稱“周山浜”。

54、梨花莊

位於北柵口之北,至遲在南宋時已有此地名。清康熙年間這裏成為豪富沈萬三的別圃“廣五十畝,中有天繪樓最勝。萬三有妾名貞香者,性愛梨花,遍植焉”。

55、尤圖裏

無錫東郊的尤圖裏,又名尤渡裏,是南宋著名詩人尤袤的後人聚居地。明代以前,無錫城外有東西兩條主要河道,即東廻溪,西梁溪。明宣德年間,巡撫周忱整田平地,取三墩之土填塞廻溪,變為耕田。如今,人們已不知廻溪這壹名字了,現東郊錫滬路旁,尚存“三墩凹”地名。宋元之際,尤氏後人在廻溪畔興建園林。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尤居敬又擴建園林,建造書堂。在鑿池沼掘地時,挖到壹方石板,遂命工匠勿動。當晚,尤獨自前去發掘,待掀開石板,兩罐白金赫然眼前,每罐足有百兩之多。尤念及先輩囑咐:“臨財勿茍得”。便覆蓋如初。洪武十三年(1380),無錫大旱,顆粒無收,農村發生饑荒,尤居敬便取出白金,以高價購進糧食,在門口施粥。他的兩次賑災,救活百姓無數,鄉民感激不盡!稱其所住地為“尤圖”,以誌不忘。

56、古竹

位於馬山冠嶂峰北側。因生長著大量的竹子,後人便將此地稱為古竹。是馬山島上最大的壹個集鎮。

57、西倉

為自然鎮,在今鴻山街道西北部。古稱版村。宋時司馬溫公之孫遷居於此,稱東莊司馬,建西倉於版橋,遂將版橋改稱為西倉。西倉蔡氏為無錫最早蔡氏之壹。

58、野花園

原名夜花園,辛亥革命後邑人楊翰西在此建造花園,因地處郊野,以供紗廠工人夜間休閑活動,故又名野花園。

59、西林

原在膠山南麓,安鎮之西北。明嘉靖年間富豪安國始建西林苑而得名。

60、黃土塘

是東湖塘鎮北部的壹個自然鎮。現已命名為無錫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壹。黃土塘西瓜很有名,“兩彈壹星”功臣姚桐斌故居就在此老街上。

61、寺頭

在無錫北鄉西漳之東。古代居民定居在原保寧寺之南頭,後發展成集鎮,此地因而稱之為寺頭。

62、五牧驛

古代無錫地區驛站之壹,驛道沿著大運河塘岸,寬闊平坦,可容五馬並馳,因而得名。五牧地處無錫市洛社鎮西約9裏處。南宋末年,文天祥的兩位部將尹玉、麻士龍曾拒元兵戰死於此,留下了“英雄戰攻駐守之跡”。明清之季在這裏設有驛站,由於五牧東至無錫、西至常州均為45裏,因而有“五牧兩頭長”之稱。

63、匡村

在楊市鎮(今屬洛社鎮),是壹自然集鎮。著名實業家匡仲謀和錫劇名藝人匡耀良都是匡村人。1906年由匡仲謀創辦的匡村中學老校舍還較完整地保存在省錫中之內。為市級文保單位。

64、禮舍

在玉祁街道南部,是壹自然集鎮。具有1100年的歷史,肇始於南宋,自古就為錫邑北鄉重鎮。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薛暮橋都是禮舍人。現已列為無錫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壹。

65、大墻門

在原碩放鄉。明代鄒姓富豪所建豪宅外墻,故名。

66、寨門

古鎮名。位於張涇橋鎮之北與江陰河塘橋接界處之南。元末張士誠部將莫天佑在此安營紮寨,因而得名。漢代高士嚴子陵後裔在此居住繁衍,故此地嚴姓居多。革命家嚴樸出生成長於此。

67、 錫山

相傳古時山中產錫,故名。陸羽《惠山寺記》:“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諺雲:“無錫錫山山無錫”,為無錫主山,無錫別稱錫山、梁溪。

68、 惠山

古稱歷山、古華山、西神山。因晉代開山禪師慧照而名慧山,慧通惠,故名惠山。全山九峰,宛若遊龍,故又稱九龍山。

69、舜柯山

金匱縣誌記載“因舜、柯兩山相連,故名舜柯山”。傳說舜在山下墾過荒而得名舜山;又傳吳公子仲雍六世孫柯相所治之處為柯山。元《金匱縣誌》載:“而謂之歷山者當自南朝始,曰舜山、舜柯者,後人因歷山之名,故附會其說”。

70、馬跡山

因西北狹窄,東北寬廣,狀如駿馬,因而得名。傳說當年秦始皇東巡會稽,乘騎踏浪途經太湖留下馬蹄印,遂現壹座湖中仙島,故名。馬跡山及周圍部分湖面,面積約116平方公裏。自然景觀以龍頭渚、仙鶴嘴、冠嶂峰等為主,近年來依托小靈山和祥符寺所建“靈山勝境”而聞名遐邇。

71、犢山

又稱獨山、中犢山。位居太湖與五裏湖交匯處。

72、軍(山字旁)嶂山?成性寺

曾為南唐屯兵之處,故又名軍(山字旁)將山。金匱縣誌載“軍(山字旁)將山壹名軍帳,在縣西南四十裏,濱太湖南”,後名軍(山字旁)嶂山。成性寺(龍寺),在軍(山字旁)嶂山麓龍湫旁,始建於南宋淳熙十壹年(1184),開禧二年(1206)獲賜“孚澤”額。

73、雪浪山

宋代山頂建有雪浪庵而得名。為軍(山字旁)嶂山東延橫脈,故又名橫山,山東麓建有橫山寺。

74、鴻山

相傳東漢文學家梁鴻居於此而得名。

75、膠山

因山上原有膠山寺得名。

76、陽山

安陽山的簡稱,安陽山地區原是周武王時安陽侯周赟的采邑地。安陽山北坡的朝陽洞和翠微寺,曾是宋代大覺禪師修煉處。大覺東渡日本後,創立了建長寺派,為開山祖師。日本有建長寺派寺院49處,是與鑒真和尚齊名的中國高僧。日本僧眾近年常去安陽山朝拜尋蹤。

77、太湖

古稱震澤。《史記正義》載:縱廣三百八十三裏,周回三萬六千頃。或謂之震澤。《禹貢》謂之具區。《山海經》謂之笠澤。《史記正義》曰:五湖,菱湖、遊湖、莫湖、貢湖、胥湖也,皆大湖東岸五灣。《左傳》《職方》《越語》:謂之五湖。其中相傳吳王種菱處名菱湖。

78、五裏湖

又名蠡湖。舊時又稱漆湖,亦稱小五湖,系太湖(梅梁湖)伸入無錫城區的內湖。相傳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範蠡助越滅吳,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於此,故又名蠡湖。

79、鵝湖

又名濠湖、鵝真蕩。因狀如鵝肫,俗稱鵝肫蕩,“真”與“肫”音近而轉。

80、芙蓉湖

已消失的古代湖泊,在無錫北部,湖之壹部分現演變為大運河的河道。因湖中長有很多荷花,因而得名。

81、京杭運河

大運河的前身,最早開鑿於2500年前春秋末期,為吳王夫差開掘連通江淮的吳國邗溝。秦統壹中國後,始皇開鑿京口至丹陽的曲阿河(江南運河今鎮江段)。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全長40.8公裏,始鑿於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為最早開鑿的人工運河。

82、梁溪河

原稱西溪,又名梁清溪。源自惠山,流入太湖。梁溪河是歷史悠久的壹條河流,譽為無錫的母親河,無錫因此而別名梁溪。南北朝梁大同年間重浚,故名。舊縣誌稱,漢建無錫子城,西距梁溪,東接運河(城中直河)。“梁溪源出惠山,其袤三十裏。”北自西水墩(太保墩)與西運河分流,南至蠡橋,經小渲、大渲入太湖,全長7.5公裏。

83、伯瀆港

泰伯在梅裏建立勾吳國後,為灌溉排洪開鑿的運河,故名。

84、長廣溪?吳塘門

全長約15公裏,水面最寬處約300米。取“溪闊水長”之意。吳塘門在長廣溪南入太湖之口。因位於吳塘山附近而得名吳塘門。

85、檀溪

古時此處有壹條溝溪,溪邊有檀樹林,此溪橫穿,故名檀溪。

86、金城灣

位於蠡湖東端,蠡湖兩個重要源頭——馬蠡港、梁塘河在此匯合形成湖灣。

87、東大池

惠山南麓的大水塘,蓄水灌溉農田,分東西兩池,東面的稱東大池。

88、鴨子灘

原名聖塘裏,乾隆帝南巡至此見河內肥鴨成群,傳旨命名為“鴨子灘”。

89、黿頭渚

前身為1916年購地、1918年始建於黿頭渚沿湖山地上的橫雲山莊,1944年易名橫雲公園。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更名為黿頭渚公園。1958年,原“太湖別墅”7棟建築並入公園,後陳家花園(若圃)、三山島、鄭園部分舊址、原郊區河埒公社黿頭渚大隊相繼並入公園,遂於1993年1月命名為“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但黿頭渚公園名稱並未廢除。其範圍包括面積3平方公裏的黿頭渚半島和面積0.12平方公裏的三山島。該景區於2002年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而“黿頭渚”因南犢山(充山)伸入太湖的余脈狀如黿頭而得名。明末,王永積《錫山景物略》稱:“更有壹巨石,直瞰湖中,為黿頭狀,因呼為黿頭渚。”

90、泰伯廟

作為太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獨立景點的泰伯廟在新區梅村鎮至德路西側,泰伯廟在新區鴻山鎮的鴻山西坡。傳為東漢永興二年(154)吳郡太守糜豹奉敕以泰伯故居即宅為廟,並建泰伯墓。但現存建築均為明、清時所重建。2006年國務院公布“泰伯廟和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1、蠡園

由王禹卿始建於1927年,1936年其子王亢元作擴建。因園主為“三槐堂”王氏後裔,據說原擬名“槐園”,後正式命名為“蠡園”並沿用至今。園名出典據園主身前見諸傳媒的文字資料及口述資料而有兩個版本:壹是慨慕範蠡為人,園以湖名;另壹是“以蠡測海”(用瓢測量海水)、“管窺蠡測”表示謙虛。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向西續建長廊與陳梅芳始建於1930年的“漁莊”相聯,漁莊並入蠡園,後老蠡園大部份劃入賓館(今湖濱飯店),上世紀80年代初和2004年蠡園分別作東擴西延。2002年“蠡園及漁莊”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蠡園列為AAAA級旅遊景區。

92、高子水居

明東林黨人高攀龍始建於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的五裏湖水上別墅,故名。原址在東蠡湖東北角“魚池頭”(今湖濱區東降(土字旁)鎮境內)遺址現已淹沒水中,2005-2006年在遺址附近建“水居苑”以誌紀念。

93、梅園

1912年榮德生在無錫西郊的東山購地植梅為梅園起點,數年間購山糧地150畝,植梅三千株,於1922年後園址擴大至滸山,成為江南三大賞梅勝地之壹。1955年,榮毅仁根據父親榮德生遺願將梅園除“樂農別墅”留作紀念先父外贈獻政府,當時梅園遊覽面積為81畝,此即“榮氏梅園”範圍,或稱“老梅園”。鑒於該由名人用名花構築的名園,在歷史轉型期引領生態園林建設的風氣之先,又開私園為社會公益之先河,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2006年國務院公布“榮氏梅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園在1959年征地50公頃,向東拓展至橫山,2009年列為AAAA級旅遊景區。

94、錫惠公園(錫惠園林文物名勝區)

新中國成立之初,無錫就開展了群眾性荒山造林運動。1952年在此基礎上環錫山建“錫山公園”。1958年在錫山、惠山之間原“秦皇塢”古址開挖“映山湖”,至1959年相應將惠山頭茅峰東坡、東麓劃入公園,原沿山布局的大量名勝古跡納入園中,該年國慶節錫山公園更名為“錫惠公園”。為加強園內文物保護工作,經市政府批準,1995年2月28日該園啟用“錫惠園林文物名勝區”名稱,與錫惠公園為“壹套班子,兩塊牌子”。該公園(名勝區)在2004年列為AAAA級旅遊景區。

95、寄暢園

在惠山東麓,毗鄰惠山寺,面積15畝,明太子太保秦金始建於16世紀初葉,初名“鳳谷行窩”;園轉屬秦梁後,更名“鳳谷山莊”。再轉屬秦燿,經大規模改築,在萬歷二十七年(1599)更名為寄暢園,沿用至今。該園自創始至1952年獻贈國家,四百多年間由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遷錫後裔世代相守,故又名秦園。1988年,寄暢園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6、天下第二泉

在惠山頭茅峰東坡白石塢。此泉由無錫縣令敬澄(字源深)開鑿於唐大歷十二年(777)或前數年間,初名惠山泉或惠山石泉水。因“茶神”陸羽品評天下宜茶之水二十等,此泉列第二,故名天下第二泉,簡稱第二泉、二泉,又稱陸羽泉、陸子泉。因泉而建的庭院建築,始於唐,歷代均有增益,至清乾隆年間形成今存完美格局。2006年,“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7、惠山古鎮

分布於惠山東麓及惠山寺甬道兩側、惠山老街兩旁和惠山浜(寺塘涇)兩岸之面積為0.4平方公裏範圍內,其數量達120座左右(含遺址) 。南齊建元三年(481),高帝蕭道成旌表孝子華寶門閭,即宅為祠,此為惠山祠堂之濫觴(華寶故居原在今二泉亭之上;元時華孝子祠遷至二泉東偏今址)。唐代邑人在春申澗畔建春申君祠(後搬遷至廟巷,稱大王廟)。至清乾隆十四年(1744年)列入官祭的惠山祠堂***54座。清中期以迄民國時期,形成今存惠山鎮祠堂群。2006年“惠山鎮祠堂”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核心祠堂十座。其中位於錫惠公園的有五座:華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簡公祠、錢武肅王祠、淮湘昭忠祠;屬惠山古鎮的有五座:陸宣公祠、王武湣公祠、顧洞陽祠、楊延俊祠(留耕草堂)、楊藕芳祠。“惠山老街”在2011年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98、龍光塔

聳立在錫山之巔的佛塔兼風水塔,無錫古城的標誌建築。根據無錫圖書館藏龍光塔古碑拓片,始建於明萬歷四年(1576年),當年無錫人孫繼臯狀元及第,他是無錫所出第二位狀元,此後在清早中期無錫又出三位狀元。古老相傳,該塔能振興文風。其塔名,可能與惠山似龍,錫山如龍頭,塔是龍角的傳說有關。該塔歷代多次重修。1983年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99、公花園

在無錫古城中心,今中山路與新生路之間,毗鄰崇安寺商業街區和縣前東街,現面積60畝左右。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是中國人所建最早城市公園之壹。初名錫金公花園,簡稱公花園、公園。1912年後更名無錫公園、城中公園等。2006年以“錫金公園舊址”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00、崇安寺

位於無錫古城中心,傳東晉興寧二年(364)王羲之舍宅為寺,故名“興寧寺”,北宋太平興國初年賜額“崇安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