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群索居,漢語成語,拼音是lí qún suǒ jū,意思就是遠離人群,自己壹個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獨的人。出自《禮記·檀弓上》。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夏生性孤僻,平時很少與同學合群,只與曾參比較要好。子夏的兒子死了,他差壹點哭瞎了眼睛。曾參前去批評他,子夏聽後,如夢初醒,覺得自己離群索居很久就造成這樣,於是節哀順變,與同學玩成壹片。
相關造句:
1、去年我們在科連特斯省遇見了壹個老兵,他患有很嚴重的戰後精神創傷,壹直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境遇十分可憐。這是壹個離群索居的人,被魔鬼迷信的夢想者,像海德格醫生那樣,命裏註定要過妄自尊大的孤獨生活。
2、盡管大熊貓的形象婦孺皆知,可是,它們卻壹直以來遠離人類的視線,離群索居於野外。當妳變得離群索居、孤立或孤獨這就是退化和功能喪失開始的標誌。妳的心靈很復雜,以至於在人生的早期階段,時常容易被人誤解,讓妳感到害羞、離群索居。
3、整個夏天,體格粗壯的啄木鳥都決意離群索居,忙於家庭生活,不想交朋結友,現在卻歡聚壹團,悠閑地聊聊部落裏的趣事,快活地玩玩群體裏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