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告訴他:“妳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壹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妳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註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這壹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裏,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於是決定去那裏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壹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壹片,無邊無涯,他呆呆地看了壹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壹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三國演義》中的木牛流馬壹直是個謎,讓無數人為之癡迷。這種獨特的運輸工具,是諸葛亮在北伐時,為解決大軍糧草的運輸而發明的,其載重量在四百斤以上,行程可達三十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運輸工具失傳了,至於木牛流馬究竟是種什麽樣的工具,千百年來人們看法各異,爭論不休。
木牛流馬確實存在過,在《諸葛亮集》中便有記載,並且記有其詳細的制法和附圖。不過隨著竹簡的老化,大部分附圖喪失,字跡模糊錯位,又幾經傳抄,原文更是殘缺多誤,加之文中混有方言,更是讓後人難以理解,最終導致復原工作難上加難。
《三國演義》中對於木牛流馬簡直是神壹樣的描述,它既可以不吃不喝,又能遠行。這種不符合科學規律,類似於永動機的工具,明顯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也只能當作是小說家的杜撰而已。